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关于人体的真话

10已有 5555 次阅读  2017-04-21 06:24   标签style 

每天要喝八杯水吗?服用维生素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吗?喝咖啡能让人长寿吗?我们每天需要睡多长时间?为什么人会有卷发?男人为什么有喉结?手机会致癌吗?

 

以上是美国著名的 《大西洋》杂志(The Atlantic)的资深编辑汉柏林(James Hamblin)在新著《如果我们的身体能讲话》(If Our Bodies Could Talk)中试图回答的一些问题。作者原是科班出身的医生,2014年起在《大西洋》杂志的网页上传了一系列关于人体功能的视频。本书就是同名网络产品的纸版出版物。

 

全书引用的资料既包括作者本人的医学知识,也有他作为新闻记者采访、调查的成果,共分六个部分。“肤浅部”讨论皮肤、头发、面相等和外貌有关的问题。“感觉部”探索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生存部”谈吃食,“解渴部”说饮料,“关系部”谈论性,“忍耐部”说到死。各部分分野并不明晰,作者只是通过关于人体、健康的常见问题,曝光各种“伪科学信息和营销宣传”。

 

书中不乏有趣的科学小常识。如,人均有六磅皮肤,纹身者比不纹身者患上丙肝的风险高六倍,我们每天制造1.5升唾液等。作者的“非主流”的幽默感有时也能使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更生动。如,有些美国男人特别中意坚强有力的长方下颔,甚至在网络上询问是否能通过咀嚼牛皮为下巴塑型。他的回答是,方下颔是雄性荷尔蒙发达的外部表征,所以有此面相的男人曾被女人青睐,在进化过程中占有一定优势。但现在谁在乎这个?“只有广告牌上的方下颔平面男模当众展示他的睾丸健康”。

 

作者对整容业表示怀疑:影星伊丽莎白泰勒的睫毛多生症标志了心脏疾患;整容手术炮制的酒窝只能昙花一现,不多久就会显得怪异、不自然,甚至僵死。但他并不低估外表的重要性。他指出,这些“肤浅”的东西是我们和外界打交道的唯一界面。人作为社会动物,个人身份的构建取决于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别人就是我们的镜子,我们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的反应建立自我认知。

 

相比之下,作者对美国药物和食品监察局(FDA)监管不力,大公司非法牟利更为痛恨。名噪一时的“脑白金”是美国唯一可以不用处方就能买到的荷尔蒙,连青光眼滴眼液也需要医生处方。但褪黑素对促进睡眠到底功效如何,长期服用有何后果都无定论。所谓的“保健品”行业更是乱象丛生。保健品业与制药业分庭抗礼,但与FDA对后者的戒备森严不同,保健品营销者可以天花乱坠,把产品说成无所不能的灵丹妙药,每年创下几百亿营业额而不必承担责任。他认为,除非饮食方式存在重大缺陷,人体所需的维生素CD等都能通过日常饮食获得,服用多种维生素只不过是心理安慰。

 

说到美国近年来“麦麸过敏症”(gluten sensitive)及相关食品突然兴起,他的回答同样斩钉截铁。食物过敏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经典的对花生、海鲜过敏,可以测试到人体产生大量抗体对抗外在过敏原,引发炎症。第二是“自我免疫”类过敏,如“脂泻症”(Celiac Disease),是对小麦过敏者接触到麦麸后,人体会自发攻击自身的肠细胞,引起不适症状。但第三类“麦麸敏感症”就难说了,因为缺乏有关指标证实,而大食品公司趁机跟风出售“无麦麸食品”。同样,“运动饮料”, “保健水”,“维生素水”更多都是商业炒作,缺乏促进健康的实际效果。

 

有书评者非议作者的笑话都是陈词滥调,给读者提供的健康常识也太过乏味。但我觉得此书至少有三大看点。首先是他针对民间有关健康的各种迷信、传说答疑解难,有的放矢。其次是他讨论人体时不只就事论事,而是深入揭示市场机制、政府管控、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第三,他的写作手法也许不入大家法眼,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俱全,不愧为深入浅出的科普文字。

 

书中给读者介绍了一些罕见症候。如,有人生来皮肤缺乏胶原蛋白,稍一碰触会皮开肉绽,内部器官也时时面临危险。有人半脑坏死,通过手术能靠剩下的健康半脑生存。但他提供的更多是有关健康的故事、问题而非结论。科技再发达,人体始终是个谜团。我们追求答案,但未必能获得成功。也许,更重要的是人要学会和无知共存,在谋求控制与听天由命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