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石黑一雄的他乡明月

6已有 4598 次阅读  2017-10-22 11:29

201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近日宣布,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成为历史上第二十九位用英文写作的诺奖得主。在颁奖致辞中,瑞典学院的常任秘书长丹纽斯(Sarah Danius)称赞他以“情感力量强大的小说揭示了我们与世界相连这一幻觉背后的深渊”,并描述他的风格为“集简奥斯丁、弗兰茨卡夫卡和马塞尔普鲁斯特为一体”。诺奖推特则将他作品的主题总结为“记忆,时间和自欺欺人”(self -delusion)。

石黑何许人也?他195411月出生于日本长崎,1960年五周岁时随父母搬到英国。在英国接受小学、中学、大学教育,获创作硕士学位,三十年后才首次重访父母的祖国日本。回忆往事,他说最早对文学发生兴趣是因为九、十岁时开始沉迷于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系列,在学校模仿主人公的言行举止,让英国人笑话他这个古怪“日本人”。

 

1989年石黑发表第三部长篇小说《长日留痕》(The Remains of the Day),首次获得著名的布克大奖(The Man Booker Prize),影响力开始走向世界。据说时年三十二岁的他只用四周就写完了小说。1993年此文被改编成电影,由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主演,获奥斯卡提名。这也是石黑与大部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不同的地方:他的作品不仅获得学者、批评家的好评,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在日本播出),获得商业成功。

 

悲悯回顾是贯穿石黑所有小说的统一姿态。他自陈偏爱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这个特定的时段,是因为对“价值观和理想经受考验”这一主题特别感兴趣。除了201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被埋葬的巨人》(The Buried Giant),他其余六部长篇小说都使用第一人称叙述者,因为他想描绘“我们怎么跟自己说话,怎么对自己撒谎”。作品均由“不可靠”的叙事者回忆往事,吞吞吐吐,模模糊糊,最终暴露现实与理想的距离,但从没有直截了当的正邪对决,立判输赢的结局。历史早己逝去,往事无法重来,石黑笔下的主人公只是悲哀地接受了过往。有批评家认为他的作品体现了日本文学中生命无常、悲天悯人(物の哀れ)的审美情趣,不过石黑本人否认日本小说的影响,只承认私淑普鲁斯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日本在石黑的作品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他父亲是个海洋学家,起初离开日本是出于短期研究工作的需要,没想到从此全家落户英国。小时候,父母强调在家要说日文,努力保留日本文化传统。他发表于1982年的第一本小说《群山淡景》 (A Pale View of Hills)讲述了嫁给英国人的日本女子人到中年,女儿自杀后对往事的追忆。第二本小说《浮世画家》(An Artist of the Floating World)则记述了二战期间充当政府“告密者”的日本艺术家战后的遭遇和反思。两者都以日本为背景。 直到以英国管家为主人公的《长日留痕》发表,读者一直认为他深受日本文化影响。

 

他却在采访中说:“如果我用笔名,让别人代替我拍作者照片,读者也不会认为作者就是日本人”。他称笔下的日本纯粹出于头脑中的想象,尽管父母的教诲使他对那里感情深厚。其实,离开日本给他留下了精神创伤,让他童年时代就失去了深爱的祖父,深感漂流异国之苦。然而,石黑只承认因为家庭出身,他与一般英国人的视角“稍有不同”,但无法厘清英国、日本对他的影响各占百分之几,因为“性格、脾气、价值观”都无法如此定义。而且,他预计今后世界上像他这样文化、种族背景混杂的人将越来越多,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这些否认、辩解是出于自卫的心理机制,还是另有玄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妨来看看石黑作品青睐的另一个重要地域。他的小说《上海孤儿》(When We Were Orphans) 与编剧的电影《异国情缘》(The White Countess)都以二战时期的上海公共租界为背景,描摹那里英美传教士、商人,“十月革命”后流亡的白俄贵族,逃离欧洲、避难上海的犹太人数以万计、华洋杂处的场景。石黑聚焦这一法国思想家福科(Michel Foucault)所谓的“化外异域”(heterotopia),因为此地如同使他感情复杂的日本一样,最能反映出离开家园,远走异国,游走于文化之间,身份悬而未决,不得不当个“永远的外国人”的移民的悲哀。可见,石黑的“去地域化”正是为了凸显超越种族和疆界的、漂泊流离的人类共同体验。

当年阿尔弗莱德诺贝尔建立文学奖是为褒奖“在文学领域中创作出最杰出的理想主义作品”的作家。但理想主义如何定义,二十世纪以来发生过一系列变化。从最早的“保守派理想主义”,到三十年代赛珍珠那一代对普通老百姓的赞美,再到近些年诺奖致力于发掘西方传统之外的作家,不一而足。石黑接到获奖通知后表示:“当我们的世界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价值观、领袖和安全都受到质疑时,希望我的获奖能为促进和平与善意起到一点小作用”。

石黑一雄用个体的声音来回顾历史的创伤,最终暴露了被裹挟于历史大潮中的小人物的无奈与悲哀。故乡寻遍无觅处,何地明月不照人。他的作品辉映万里,直指人心,也许能鼓励读者超越种族、文化的局囿,反思道德、责任、命运等永恒命题,为实现人类和谐共处的理想努力吧。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 小马 2017-10-23 02:54
    不是那部电影,都不知道他是谁。。。。现代文学的困境。。。
    连对这个得奖者的评价也是集简奥斯丁、弗兰茨卡夫卡和马塞尔普鲁斯特为一体,难道以前的作家是无法超越的,可以作为标杆来衡量现代作家?
    似人者,何如超越前人。
  • 嘉讷 2017-10-23 10:53
    小马: 不是那部电影,都不知道他是谁。。。。现代文学的困境。。。
    连对这个得奖者的评价也是集简奥斯丁、弗兰茨卡夫卡和马塞尔普鲁斯特为一体,难道以前的作家是无法
    创新与超越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窃以为承认站在巨人肩膀而有所前进,这种态度比甚嚣尘上的所谓创新,要靠谱多了。当年的超英赶美便是一例。
  • 阿谜 2017-10-23 22:42
    夜大文采飞扬,一篇介绍作家生平的博文,也能写的这么温馨感性,不愧是大学老师。
  • 夜夜笙歌 2017-10-24 11:34
    阿谜: 夜大文采飞扬,一篇介绍作家生平的博文,也能写的这么温馨感性,不愧是大学老师。
    过奖了。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