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乳糖不耐受是“神话”吗?

6已有 8145 次阅读  2019-06-16 16:53

西方学者、媒体常提到亚裔、非裔人口中普遍存在“乳糖不耐受”现象。他们称,因为基因,这些人种缺乏能消化牛奶乳糖的一种酶。所以,除非牛奶经过发酵、凝结,做成了酸奶、奶酪,否则他们食用乳制品后就会发生腹胀、腹泻、不消化等不适情况。

 

最近邀请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历史教授来校讲学。她的研究发现,药书、食谱、诗集之类的中国历史典籍中,有关食用、药用牛奶等乳制品的例子很多。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记录用于治疗酗酒、腹泻、乏力和产妇调养等各种需求的药方,推介乳制品不遗余力。明代食谱中也发现制作奶酪、乳扇的方子。她因此质疑西方流行的亚非人种乳糖不耐受的“常识”,认为此说植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不严谨的科学实验,过于简单粗暴,且有“种族主义”之嫌。

 

她说,中国人在十九世纪以前广泛食用奶制品。近代由于人口膨胀,耕地紧张,大部分地区才不再大规模放牧。而现代的乳糖不耐受很多情况下可以归因于其他因素,如食物脂肪含量过高,食品搭配有问题,而且乳糖不耐受的症状也远不像人们说的那么夸张。还有,亚、非、欧、美、澳洲的牛品种不同,产的奶也大有区别。有些人无法消化美洲、澳洲的牛奶,食用亚洲、非洲的牛奶则没有问题。即便某些人果真缺乏消化乳糖的酶,他们每天吃饭时喝一杯牛奶也没有不良反应。

 

尽管这位教授的学说有待进一步考证,“中国人都乳糖不耐受”的说法是该画个问号。把乳糖不耐受归咎于一种基因、几个种族,难免以偏概全。我不由想到,美国人的“食物过敏”层出不穷,从花生、坚果、鸡蛋过敏,到近年流行的“麦麸过敏”,不知其中又有多少水分。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 思想 2019-06-16 19:02
    意念上古人缺什么想什么:迦南地是蜜之地,天上下白面。
    吃的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非洲人狩猎需要爆发力,营养又缺乏,所以他们有一种基因可以把肉食更有效转换,因此他们现在体育好。可是现代能量过剩,他们容易发胖。太平洋一些岛屿居民也有这种基因。今天看到说关岛有一位,从小就吃吃吃,后来体重有四百公斤,胖死了。
  • lisayu 2019-06-16 21:47
    这个话题,看着比较熟悉;结合自身的体质变化,觉得可以说几句。
    小时候因为物资贫乏,上大学之前,也就喝过几次麦乳精,基本没有喝过牛奶。那时候,喝豆浆比较多,也一直觉得豆浆是个好物。
    上了大学后,生活费比以前涨了很多,加上做兼职啥的,攒了点钱,终于有钱买酸奶、奶粉、鲜奶等等,尝个鲜。哪成想,乳糖不耐受啊,喝了肚胀、打嗝、嘴巴发酸,特难受。结果又回到喝豆浆的日子。
    工作后,开始注重营养和养生,看了很多科普节目,觉得牛奶应该是个好物,就开始大量喝牛奶,加上自己赚钱啦,就可以买进口的,然后一喝就是很多年,现在已经习惯喝牛奶了,身体也完全适应了,再也不肚胀了,反而是偶尔喝一、两次豆浆会难受。
  • 夜夜笙歌 2019-06-16 22:47
    lisayu: 这个话题,看着比较熟悉;结合自身的体质变化,觉得可以说几句。
    小时候因为物资贫乏,上大学之前,也就喝过几次麦乳精,基本没有喝过牛奶。那时候,喝豆浆比较
  • 踏楊花過 2019-06-19 09:04
    中醫的概念, 是人體陰陽不平衡導致一些人對某些物質失去處理能力, 因為每個人體質和飲食習慣生活環境等不一樣, 對之過敏的東西亦有異。
    乳糖不耐受他們有一部份人的看法是奶類味甘性陰寒, 容易脾胃濕困不能運化食物, 濕鬱化火(感覺就象被雨淋濕的草稈外表曬干了, 可中間不干, 會發熱), 故雖性寒食後反覺濕熱上火。我覺得有點道理, 因為我自己脾胃功能略差, 是個喝些牛奶或含糖飲料, 舌頭馬上覺得滑膩的人。
    現代人衣食有餘, 尤其城市人, 攝入多, 體力支出少, 營養過剩的問題大。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