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英文的读与写(上)

7已有 4324 次阅读  2019-07-15 16:55

“一年级辅导课” (First-Year Tutorial)是我校唯一一门公共必修课,旨在帮助新生入门,为培养符合大学水平的写作能力打下基础。不论职称高低,每位常任教授都要轮流担纲授课。其中哲学系的同事约翰娜教起来更是别有一功:她建议新生多读《纽约时报》。这不仅为督促学生了解时事新闻、世界风云,更为引导他们熟悉知识界顶尖头脑的分析手法,进而学会独立思考。在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批判思维、表达沟通、乃至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立于不败之地。而这些关键能力都能通过“以读带写”的写作教学得到培养。

 

这里说的写作不是文学创作,而是阐释、评估、分析、总结性的文章,纵深发展可成学术论文,平面延伸也能适用于其他场合,称得上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文字,值得认真学习。常听美国同事说,中国留学生写作有套路。不少人用字艰深,句子冗长,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这未必见得是中国留学生独有的问题。不过,作为一个当年的留美学生,现在的美国大学教师,我在多年的学习、教学中深深体会到母语不是英语又初学英文写作者都面临怎么找到自己声音的挑战。在英语文法、词汇达到一定水准,基本能用英文表情、达意后,想提高写作水平就要牢记“功夫在文外”。这就不能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通过阅读修炼好“内功”,不但能保证文章的内容、形式中规中矩,还能让写作者有余力、有后劲,写作能力可持续发展。英文写作中,读和写实际上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早在一个世纪前,胡适就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章要“言之有物”。具体说来,“物”包括情感和思想两个方面。他认为文字没有情感,就如失去灵魂,没有思想,就像没有脑筋,词藻再华丽也是“行尸走肉”、“木偶美人”。这对英文写作同样适用。我的理解,文学创作重“情”,分析文字讲“理”,情感和思想对两种文体同样重要却各有侧重。但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又谈何容易。即便用母语,有些美国学生面对英文材料都有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分析之感。有时这是因为原文过于艰深,造成理解障碍。但有时也是因为读者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思维能力有限,无法掌握原始资料的微言大义。这种情况下,学生迫切需要靠谱的老师加以引导。

 

不过,阅读也不可急功近利。阅读不是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要想立竿见影,今天读了一篇文章,明天就作文满分是不可能的。带领学生读作品、读论文,其宗旨都是为了开阔眼界,陶冶心胸,进而提高能力。眼高手低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辈子都做了井底之蛙,不知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因为“眼高”之后,就有通过长期积累达到“手高”的可能性,大量阅读、深入阅读至少能培养鉴赏力和判断力。好文、好书看多了,厚积薄发,自然就知道怎样的文字才能登上大雅之堂。哪怕自己一时力有未逮,总有努力的方向。如果一直在三、四流文字中打转,只能“取其中者,得之下”。就像顶尖“吃客”,即便自己从未下过厨,好东西吃得多了,自然知道怎样的烹饪才算上品。只要勇于尝试,勤于试验,坚持不懈,就能做到成文“虽不中,亦不远矣”。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