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
热12已有 5449 次阅读 2021-05-24 12:38稱袁隆平為雜交水稻之父,這是名至實歸的。事實上,美國提出過雜交水稻的概念,沒有落實到具體成果,日本進行了雜交水稻的培育,但是效果不好以失敗告終。
袁隆平是早期雜交稻的領軍人物,從1953年畢業分配到湖南教書,1960年即開始嘗試雜交水稻。1965年通過三系法培育雜交水稻。他推翻了傳統理論「無性雜交」,沒有合適的母本一度使水稻研究遭遇了瓶頸。最終在1970年的海南找到了一株野生的花粉敗育不育株,命名「野敗」。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發現的這株「野敗」是如今絕大部分雜交稻的始祖。當時的「野敗」被分發給各個團隊,最後顏龍安早袁隆平一年成功培育出成品,所以後續對水稻雜交之父有了爭議。
到了80年代,謝華安培育成功了新一代強恢復系「明恢63」,與顏龍安的「珍汕97」配套,生產出來的種子就是「汕優63」,是目前推廣最廣的雜交水稻品種。袁隆平是所有人中最早研究水稻雜交並發表論文的人,成果是研究人員的集體辛勞的成果。1987年,郭嘉將雜交水稻這個成果向聯合國申報科學獎,袁隆平是這一領域被公認的開拓者,於是順理成章地這次大獎就落在他的頭上。所以人們以為雜交水稻是袁隆平一個人的功勞,這是媒體輿論的一個誤區,也是客觀因素造成的。
現在國人吃的是袁隆平種的雜交水稻嗎?不是的!現在吃的主要還是普通稻米,因為口感好,雜交稻多為加工或飼料等用。普通稻屬於粳米,雜交稻屬於秈米。(雜交稻在粳米上作過研究實驗,收效甚微),北方一直種植粳米,即普通稻。在南方幾乎種植的都是秈米,秈米裡面大部分都是雜交稻,少部分是普通稻。這是地理氣候各個方面的因素決定的。現在雜交稻種植面積最大的是謝華安的「秈優63」,面積很大,而袁隆平團隊培育的雜交稻種植面積並不大。因為「秈優63」是80年代才出現的,這個時期已經相對沒有那麼缺糧了。
說明白了來龍去脈,袁隆平的雜交稻概念是最早提出研究的,研究工作是一些人的集體貢獻。許多人只知道袁老培育雜交水稻,以為平時吃的都是袁老培育的雜交稻。用一些誇張的言詞表達:「一個人讓世界上1/5的人口擺脫饑餓!」「如果收專利費,直接變首富!」這些語言是太誇張了,符合愚昧造神的傳統,從事研究工作的許多人,都默默無聞地存在,請不要無視他們的貢獻。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这种大工程背后一定有很多实验狗,然而没办法,人们记住的永远是TOP那个高度的。。。所以我倒不觉得有啥。。。赢者通吃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