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从众

4已有 9743 次阅读  2010-04-21 23:20   标签从众 
读研时有一位个性率真的室友A,有一次为了捉弄她,我故意拿着自己坏掉的红色水壶说:“这个绿的坏了,我得再去买一个了。”
她颇为惊讶,“这不是红的吗?”
我反而更加惊讶:“这是绿的呀,你看着是红色的吗?”
她有点迟疑了,“我看着是红的。”转头问另一位室友B,“你看看,这是红的还是绿的?”
虽然没有事前共谋,室友B看我一眼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于是正经道:“这个是绿的。”
我:“小A,你是红绿色盲呀,怎么一直都没发现呢?”
A(狐疑不定):“不,不会吧?我高考体检都是好好的呀,我过马路看红绿灯都是对的呀……”
室友B冷不丁插一句:“听说也色盲也不全是先天的,有时候一开始是好的,后来也可能变成色盲。”
A张口结舌,“这这,有这种事?”
我补强:“嗯,好像《自然》还是《科学》杂志上登过一小篇文章,讲的就是这种例子。”
这下子她晕菜了,忙不迭跑出去叫了同学C进来,嚷道:“她们说我是红绿色盲,你看看,这个水壶是红的还是绿的?”
C跟我们的默契显然没有那么好,结果自然是穿帮了。尽管如此,A知道被捉弄之后却松了一口气的样子还是让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想想要是C也说是绿色,A会不会就相信了呢?
现在想来,这大概是个很典型的“从众”的例子,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群体的压力有时会使个人的信念受到压制,甚至正确的信念也会被扭曲。
最近看到关于心理学家们模拟社会规范如何形成、如何被扭曲,甚至错误信念如何被继续传承的实验,发现竟同此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尽管不是人人都同A一样那么容易轻信,但人们易受暗示的程度还是十分令人吃惊。最简单的例子,莫过于人群中打呵欠会“传染”的现象。
实验数据显示,尽管有些人从来不从众,但四分之三的人至少有过一次从众行为。
盲从是从众极端的例子,而从众也不是只有消极的含义,尤其像在中国这样具有集体主义传统的社会里,与他人一致往往代表着成熟、自控和有忍耐力。而A这样的姑娘,大家不会苛责她不够坚定,反而觉得她纯良简单,更能信任他人,也能与人相处得更好。
虽然越来越提倡对个性的培养,不鼓励特例独行的文化传统还是根深蒂固。父母更偏爱乖巧“懂事”的孩子,告诫子女“枪打出头鸟”,可以拔尖,但不能“出格”。甚至犯了错,也更爱找“法不责众”的理由。电影明星那句“我只是犯了一个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被多少操守缺失的男性奉为圭臬。
大家都做的未必是对的,但至少是安全的。
我虽然做了错事,但这不能怪我,社会就是这样的。
人的天性似乎就是在有利的时候强调自己,在不利的时候归咎环境,在占据多数的时候无视黑白。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