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最后的晚餐

美国的公共广播电台NPR前不久介绍了一本有趣的书,作家、摄影家梅兰妮杜尼 (Melanie Dunea)的《最后的晚餐:下一道菜》(My Last Supper:The Next Course)。这本书其实是杜尼2007年的著作《最后的晚餐》的续集,书中采访了许多世界著名厨师,也包含了很多精美图片,问题还是原来那个:你最后的晚餐最想吃什么?

结果,烹饪高手的回答非常出人意料。当然,不少人提到了鹅肝、松露、鱼子酱之类传统的高档美食。可是,杜尼在采访中发现,这些厨艺大师们最怀念的晚餐说到底可以分成两种:一是和自身的幸福回忆紧密相关的家常菜肴,二是顶尖食材用最简单的烹饪方式做成的料理。

比如,不少厨师都坚持自己最后的晚餐一定要包括母亲烘焙的巧克力蛋糕或者父亲手摇制作的冰淇淋,即使他们的父母生前并不是大厨,甚至可能完全不会做饭。纽约一位餐馆大厨还为自己最后的晚餐设计了一个风景如画、社区和谐的完美情境:“纽约上州一个可以俯瞰整个山谷的农场,白色的农舍,一个池塘,巨大的菜园生产各种蔬菜。广阔的蓝天下,孩子们四处奔跑,到处是蓝莓,猪肉在架子上烧烤,我和每个人谈笑”,而他最爱的菜色是:“猪身上涂满了孜然、辣椒粉和西班牙花椒粉,配上橙子、柠檬和大蒜,加盐腌渍五天,然后在火上慢慢烤制;猪皮渐渐变成金黄色,一面还发出吱吱的响声。”也有大厨讲求食材简单,烹饪精心,“在厨房专心做出最完美的三文鱼排”。甚至有人提出,只要手捧一杯加了冰块的香槟或者啤酒,自己尽情一醉就是最好的晚餐了。

大师们提到的有些吃食珍稀昂贵,普通人一辈子也不会有福气享受。所以阅读他们的描述,欣赏美食的照片,也能满足我们的向往和梦想。可是,他们爱好的最后晚餐也有相同之处。一是他们最终坚持反朴归真,认为用最朴素的烹饪手法处理最出色的食材,炮制出来的才是世间至高无上的美味。二来,食物的滋味既然变化万端、稍纵即逝,厨师们就要想尽办法,放慢他们最后晚餐的速度,把自己的享受时刻尽可能拉长。

每个人心目中最美味可口、魂牵梦萦的食物无一不是和我们自己某时某地的特定经历、特定感受联系在一起的。说是长情也好,怀旧也罢,我们的味蕾总要受记忆支配。人又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社会环境下,我们的饮食癖好反映的其实不光是自身的教养和阅历,还承载了民族、文化的信息。从这个角度看,“我食故我在”(We are what we eat)这句话真是千真万确。摄入的饮食通过新陈代谢,固然为身体提供了营养;我们吃什么,怎么吃,和谁一起吃,又无时无刻不在向别人展示我们自己的个性和身份。

由此看来,最后的晚餐其实倒可以为个人的一生盖棺定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