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转贴] ZT: 占豪:三英战吕布,

8月29日上午11点,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共同出席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宣布共同出资成立万达电子商务公司。据介绍,万达电商计划在三年时期内一期投资人民币50亿元,第一年投资10亿元,万达集团持有70%股权,百度、腾讯各持15%股权。在互联网领域,电商是最顶尖的商战,因为电商贯通的不仅仅是信息,而是生意中的生意,是极具群众基础、人人都需要的交易平台。电商,不仅仅是今天的翘楚,也必然是未来消费领域的方向,这一点毫无疑问。
自从万达加入了电商战以来,实际上电商大战已是首富大战。“电商大王”马云,在阿里巴巴上市后将成为中国新首富,而王健林、马化腾和李彦宏,都曾是或仍是中国首富。如今,是3个老首富夹击一个即将成为首富的新首富。可以预见,未来谁赢得这场战争,恐怕谁就将继续是首富。
万达如何突围?
在过去的一些年当中,所有试图在电商领域撼动阿里者都失败了。过去不行,今天也不行,所以无论马化腾还是李彦宏,当时所做的事都是徒劳的,如果能够看到这战略背后的故事,那些钱根本也就不用花了。挪到现在,面对一个经过十多年,一点一滴成长起来的阿里帝国,如果战略思维和路线不对,莫说万达集团、百度和腾讯3年投50亿,就是投500亿恐怕也还是一个败。因为,阿里早已树大根深难以撼动,试图去拔阿里的根,哪怕累死那也还是拔不出的。
那么,难道三位首富联合搞电商真的就没机会了?完全无法撼动马云了吗?话也不能这么说,因为只要找准定位,扎扎实实,经过十年八年,虽无法撼动马云的阿里,但再造一个电商帝国是完全可能的。
说到这,有人肯定很狐疑,你这一会撼不动马云,一会又再造一个阿里帝国,这前后矛盾说得是什么?要搞清楚这一点,咱们就还是从根上进行分析。占豪认为,如果战略对头,策略得当,万达未来完全有机会再造一个阿里帝国,原因有三:
一、中国消费爆发刚进入新阶段。
二、万达若能抓住未来两个消费方向中的一个,大事则成。
根据我们日常消费中时间和感官的关系,将消费分为两类:即时体验消费和非即时体验消费。
三、走好“群众路线”是万达成功关键。
做对了,深耕细作,3年小成,5年大成,8年就可能再造一个阿里;反之,50亿扔进电商海洋,也就听个响,时间可能根本用不了3年,也就以杀戏收场了。
基本如此。一个垄断形成后,后来者很难突破。
合作细节:
三方将在移动支付、大数据、互联网金融、流量引入等领域进行合作。
据了解,万达、百度、腾讯将在打通账号与会员体系、打造支付与互联网金融产品、建立通用积分联盟、大数据融合、WiFi共享、产品整合、流量引入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具体而言,三方将联手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账号及会员体系;探索创新性互联网金融产品;建立通用积分联盟及平台;同时,万达、百度、腾讯三方还将建立大数据联盟,实现优势资源大数据融合。
除此之外,在万达电商上线后,将与万达金融板块合作,推出互联网金融服务,还将推出万达会员权益积分及多账户管理一卡通、统一积分联盟、互联网众筹业务。
阿里巴巴公布2014年2季度业绩吓坏美国人 或造2000亿美元史上最大IPO
下个月就将在纽约上市的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几乎每一次公布业绩都会给投资者带来新的震惊。昨天,阿里巴巴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今年2季度财报,数据显示,阿里巴巴今年第二季度的整体收入同比提高46.3%,2014上半年总交易额已接近万亿级别。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用户的迅猛增长为此做出了最大贡献,月活跃用户数上升至1.88亿,“相当于拿手机上网购物的用户基本上都会上淘宝购物”。移动端收入由此达到24.54亿元,同比增长923%。
分析机构已经预计,阿里巴巴上市后的市值或将超过2000亿美元,跻身美国市值最高的20家上市公司之列。阿里巴巴创造史上最大IPO几乎已无悬念,而彭博社指出,在阿里巴巴持股7.3%的马云,上市后将以218亿美元(约合1300亿人民币)的个人资产成为中国首富,这在世界富豪榜上可排进前30位,与索罗斯等人接近。
回复 4# 雨后

随着阿里巴巴在美国挂牌上市进入倒计时,美股投资者也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投资组合。据海外媒体报道,美国投资者或许为阿里巴巴上市而抛售其他大牌公司,其中就包括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
Ali 上市最大的赢家是软银的老孙头, 他家持股37%+左右吧。有脑子的人就是好
郎咸平称马云入歧途 不学苹果的阿里将成中国灾难?

马云的阿里在上市之前做了一系列收购,这些收购可以分成六大领域。
第一是物流,这和他的主营业务是相关的。他联合9家企业成立了菜鸟网络,目的就是构建一个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他花了2.49亿美金收购了新加坡邮政,准备成立一个国际电商化的物流平台,又花了18.57亿港币收购了海尔的日日顺物流,这种收购是一种同行业的收购兼并,学术术语叫水平式的收购。在马云的所有收购中只有这一类的收购和他主营业务有点相关,而其它五大行业的收购都和它主营业务无关。
其一是零售业务,他花了53.7亿港币收购了银泰集团。其二是互联网业务,他花了5.86亿美金收购了新浪微博。其三是文化产业,他花了62.44亿港币收购了中国文化,花了65.36亿元收购了华数传媒。其四是金融业务,最后就是其它类别的业务包括12亿收购了半个恒大。
阿里巴巴受到很多人的关注,苹果和谷歌也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可这两家公司和阿里巴巴的收购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也是他们能成功走到今天的原因。

阿里没有学习苹果和谷歌
马云的收购可分成两大类,第一是物流行业的水平式收购,第二就是其它五大行业的完全不相关式的收购,而苹果和谷歌成立的目的就是为它的投资人赚取最多的利润,因此他们采取垂直式的投资。
苹果从90年代开始总共进行了33次收购,其中90%都是技术积累,其中,1997年到1999年苹果总共收购了4家公司,目的就是为了IMAC,这4次收购使得其股价在这个阶段暴涨了600%。从2001年到2002年收购了9家公司,目的是为IPHONE做技术储备。由于收购的太早,老百姓也不知道什么是IPHONE,所以这次收购完之后股价没有任何的影响。2005年到2006年收购了三家公司,其中在2005年收购的一家公司叫做FINGER WORKS,这家公司做的是多点触摸屏产品。这么多的收购和技术储备终于在2007年酝酿出世人所熟悉的IPHONE,因此股价涨了125%。在金融海啸之后,股价继续上涨了733%,这个阶段苹果继续收购了7家公司,目的也是技术储备。
从2013年到今天股价还在涨,而它收购的两家公司特别引起大家的关注,一个是CUE,这个公司生产穿戴产品,另外一家公司叫PRIMESENSE,这个公司生产3D感应器。苹果透过身体的语言以及电子产品挂钩,使这两家公司结合在一起,就是为了今年秋季所推出的IWATCH而做的技术储备,因此苹果股价又涨了50%。综合来看,苹果从1997年一直到2014年收购都是为了一个长线目标,IMAC是第一个,IPHONE是第二个,IWATCH是第三个,这个原因使得苹果的投资人获得了巨额的财富,这才是一家上市公司应该具有的信托责任,而不是简单的上市圈钱,然后乱收购一通。
谷歌从2004年到2005年总共收购了15家公司,这个阶段股价上涨了331%。其中它收购的3家公司非常有名,它们是地图以及交通分析公司,谷歌的目的就是为了创建谷歌地图。从2006年到2007年又收购了25家公司,之后它们给自己的客户开发了一个在线编辑的功能,因此股价上涨了50%。2010年到2011年谷歌又收购了53家公司,股价只涨了8%,因为老百姓搞不清谷歌在干什么。2012年谷歌第一代智能汽车问世,股价暴涨,接着从2012年到今天,又陆续收购了35家企业,这些公司包括卫星成像公司、无人机公司、机器人公司,目的是为了第二代智能汽车做技术储备。因此谷歌这一路走来,对它的投资人贡献了相当大的财富,它的收购和苹果是一样的就是上中下游的垂直式的收购,尤其是上游跟中游的整合.
苹果是垂直的, google是无目的, 阿里是横向扩张,比amazon 牛。
阿里似乎技术含量低了点
回复 10# 国米三冠王

don't think so.
Alibaba's E-commerce transactions are very critical to its tech platforms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