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政经军事] 【ZT】魔鬼就在细节中---“黄金十年”无黑铁

本帖最后由 单手按 于 2015-8-11 10:58 编辑

原作者龙空论坛:湖成河

魔鬼就在细节中---“黄金十年”无黑铁(上)

     暑假又来了,一直喜欢在这个时候写点什么。省的让真相贴和钓鱼贴刷满屏。前段时间,在和原评PK书评。查到点东西,同时记得原评有个ID过来军版,说到东三省的时候,我说的是 七三一 满铁 开拓团。接着人家就点评了,三光是在华北平原。看来是真相满满。再加上最近军史版有好几篇回忆近20年历史的帖子。我想说的是:为什么,TG在60年前能取得大陆政权,和一直在问题和茅盾不断的情况下在向前行。而不是KMT在1927年后,22年就退缩一个海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现实的不满,就能说什么“黄金十年”和假如怎么怎么样。听说台湾最近倒是出了郝柏村的一本回忆录,根据常凯申的“公开”日记提出六个如果。可惜,此前“国军国防部长”,近年频繁来到大陆之人,也不肯正视现实与历史。

http://www.dfdaily.com/html/150/2011/6/17/618456.shtml这是新闻地址。所以,就有了这个帖子,把我所想说的一并在前表达出来。资料来源于网上与实体书中,我会尽力给出出处,有图有真象。


中国主要铁矿分布图。

在军史架空小说里,大家都很喜欢开的铁矿基地就有两个:四川的攀枝花,安徽的马鞍山。那问题就来了

看着个地图,马鞍山,古称 太平府 ,采石归当涂管辖的区域,现在市区离南京新街口仅27KM的地区。在1949年以前,是怎样的一个状况?国民政府,那么崇尚自然,在离自己“首都”如此近的距离,从1927年-1937年这10年期间,对此地是否视而不见?1945年还都以后,又何动作?和全国在1949年以前,几大铁矿区的开采情况到底如何?包括在抗战期间,大后方的黑色冶金工业有怎样的发展。就此做一粗率梳理和就一话题乃至一地名发散出去,记录相关事件。同时,也希望有大能能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与指教。

一:中国几大矿区铁矿分布范围与自身特点:

1.东北地区铁矿:东北地区铁矿主要是鞍山地区,大型矿体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的鞍山(包括 大孤山,樱桃园,东西鞍山、弓长岭等)、本溪(南芬、歪头山、通远堡等),部分矿床分布在吉林省通化附近。鞍山矿区是鞍钢/本钢的主要原料基地

2华北地区铁矿: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宣化/迁安和邯郸/邢台地区的武安、矿山村等地。是首钢、太钢、邯郸钢铁厂原料基地

3 中南地区铁矿: 中南地区铁矿以湖北大冶铁矿为主,其他如湖南的湘潭。河南的安阳、舞阳江西和海南岛都有一定的铁矿分布。 为武钢、湘钢及本地区各大钢铁的原料基地

4 华东地区铁矿: 华东地区铁矿主要是指安徽省芜湖至江苏南京一带的凹山 、南山、姑山桃冲、梅山、凤凰山等矿山。是马鞍山钢铁及其他钢铁企业的原料基地。


以上这四大矿区在1949年以前就被人所知,象武汉地区的铁矿是伴随着张之洞的洋务运动一起兴起的。而其基本上都是在人烟稠密,经济活动发达地区。开采与冶炼程度不大,因为铁矿周围多有煤矿,且有大江大河,运输与工业用水方便。


概念:矿石自熔性。矿石碱度一般以(CaO+MgO)/(Si02十Al2O3)表示,比值小于0.8为酸性矿石,0.8~1.2为自熔性矿石,大于 1.2为碱性矿石。在这四大矿区中:属于东北本溪的通远堡和马鞍山矿区的桃冲矿区等地的矿石,为含铁量较低但碱度接近自熔性的铁矿,是适合冶炼的好矿石。


二 马芜铜地区铁矿开采史

这张图可以清楚地看到马鞍山芜湖地区地形,其中在图左下角的繁昌县的桃冲矿就是这段历史的主角,其位置就是紧靠长江边上,毗邻一个叫荻港的地方。下面就通过桃冲矿的历史来诉说这一段历史吧。

中华民国元年(1912)6月,芜湖顺泰成米行老板、广东商人霍守华与汉冶萍公司职员洪受之合谋,邀集陈梅庭等90名股东,集股5000份,每股200 元,共得资金百万银元,开始在桃冲长龙山筹办裕繁铁矿公司。采石人张某在当涂县东鞋河上游平岘山,发现平岘岗铁矿。芜湖益新面粉公司章炳如、桐城商人吴龙 元集资45万元,创办宝兴铁矿公司,开始领采当涂北区平岘岗、大凹山、黄山沿、大小东山的铁矿,矿区占地1092亩。东湖(今属佳山乡)人徐国安在姑山创 办福民铁矿公司。旋与私商张謇、刘厚生创办的利民铁矿公司合并为福利民铁矿公司,资本100万元,雇工300余人,矿区占地2892亩。

民国2年(1913)1月,福利民铁矿公司开始采掘凹山、梅子山、栲栳山、扇面山、大小南山等6个矿点。7月,经北京政府农商部批准,裕繁铁矿公司领得安 徽都督府勘探执照。繁昌县西二区横岭冲等地相继成立昌华、振巨、宝华等三家铁矿公司。 采石码头竣工投入使用,这是马鞍山历史上第一座临江码头。

民国3年(1914)9月7日,裕繁铁矿公司在农商部正式注册,领得南京第三矿务监督署发给的采矿执照,并在桃冲设立事务所。9月,裕繁铁矿公司在桃冲始 建小熔矿炉1座,炉高3.5米,直径70厘米,备有热风炉2座。这是马鞍山矿区历史上最早的制铁设备。10月15日,北京政府农商总长周学熙自芜湖乘“芝 云”号小轮视察钟山铁矿。桐城人方履中开办振冶铁矿公司,领采大姑山、钓鱼山、和睦山等处铁矿,矿区占地面积824.9亩。

民国5年(1916),徐国安主办的福利民铁矿公司获准开采当涂境内小姑山、凹山、梅子山、代山、栲栳山、扇面山等铁矿。5月,复领得南山矿权。矿区面积 共计1.2万公亩。5月4日,裕繁铁矿公司矿区面积已达1468.8亩,并领得北京政府农商部重新核发的采矿执照。9月,北京政府国务总理段祺瑞与日本兴 亚公司秘密签押借款合同,即所谓《太平山矿约》,拱手让出当涂、繁昌铁矿主权。当涂等地爱国人士成立“公民保矿会”,掀起“保矿运动”。11月,段祺瑞慑 于国人舆论,被迫废除借款合同。


民国7年(1918)5月,宝兴铁矿公司为开采平岘岗矿石,修筑矿区至毛家桥的轻便铁道,全长约2公里,这是马鞍山矿区建成最早的一条铁路。7月,桃冲矿区荻港江边码头建成。是年,第一批桃冲矿石运抵日本。

10月28日,裕繁铁矿公司长(长龙山)荻(荻港)轻便铁路建成通车,全长4公里。,经安徽省长公署批准,安徽督军倪嗣冲创办益华铁矿公司,先后领取大小 马山、黄梅山、巧山、栲栳山、碾屋山、龙家山、小安山、萝卜山、蛤蟆山、代山、大小常山等10多处矿权,矿区面积4027亩。

民国8年1919),振冶铁矿公司所属矿山勘探工作全部结束。益华铁矿公司注册领取萝卜山矿权,同时开采龙家山、碾屋山铁矿。经当涂县政府批准,设立公立慈湖小学校。

民国9年(1920)1月,福利民铁矿公司正式开采小姑山铁矿。,益华铁矿公司建成龙(龙家山)马(马鞍山)铁路,全长12.5公里。同时建成江边码头一 座(即开源码头)。益华、宝兴二公司合办的萝(萝卜山)马(马鞍山)铁路建成通车,全长16.5公里,耗资50万元。

民国12年(1923),益华、宝兴两家铁矿公司共同设立马鞍山铁路管理处。

民国13年(1924),宝兴铁矿公司正式开采大凹山铁矿,年产矿石6.5万吨。裕繁铁矿公司有矿工近万人,年产矿石38.4万吨,约占当年全国铁矿石产量的三分之一,为裕繁公司铁矿开采的鼎盛时期。

民国14年(1925),宝兴铁矿公司独资铺设黄天坳经大凹山、查村至东山的铁路支线,全长4公里。

民国15年(1926),益华铁矿公司所属黄梅山铁矿因露天矿尽而停采,累计采矿12万余吨。

民国16年(1927)3月17日,国民革命军第六军进攻采石,歼灭北洋军阀张宗昌所属直鲁军四个混成旅及孙殿英增援之一旅,俘敌500余人,缴获大量武 器装备。这是北伐军东征途中光复南京前夕所进行的一次重要战斗。4月,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七军(由原北洋军阀孙传芳所属之五省联军改编)在军长陈调元率领 下,由和县来采石,沿江布防。9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军第三师师长毛炳文率部由当涂来采石驻防。

11月,国民革命军第十军二十九师师长杨胜治率部由南京来霍里镇附近驻防,12月初移驻当涂。12月26日,国民革命军第十军二十九师师长杨胜治率所部暨 三十师一部以及炮兵团、特务营由采石渡江,参加北伐。,裕繁铁矿公司与昌华铁矿公司签订包产包销合同,并由裕繁公司铺设昌华矿区至桃冲矿区的轻便铁道,与 长荻铁路相联接。次年建成通车。

民国17年(1928)4月,皖系军阀倪嗣冲主办的益华铁矿公司被国民政府作为逆产收归国有。其财产总共价值50万元,由农矿部派人接收。民国19年,发还该公司其它商股20万元,重新组织董事会。

民国18年(1929)冬,大雪,深3尺,河渠冰合,厚尺许,人行冰上,旬日未解,树木多冻死。福利民铁矿公司正式开采南山矿区,并加入宝兴、益华公司合 办的马南铁路股份。该铁路全长19.3公里,拥有机车6台,矿车100辆,码头3座。日本三井物产局松冈辨治郎勘查钟山、和睦山、观音山、钓鱼山、大小姑 山等矿山,写有《安徽太平铁矿山调查报告》。

民国19年(1930)3月,教育家黄炎培来采石游览,为广济寺手书中堂和楹联各一幅。,当涂县行政区划调整,今马鞍山境内设第二区(采石、江心洲一带) 和第三区(慈湖、霍里一带),共辖4镇54乡。福利民铁矿公司在南山矿区南坡分东、中、西三区开采,最高年产量达23.7万吨。同年,该公司修筑黄天坳至 南山矿区的铁路支线,全长1公里。至此,南山矿区铁路全部连通。

民国20年(1931)7月,暴雨如注,江水倒灌,圩堤尽决。平地水深数尺,其灾情为60年来所罕见,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各矿山也因此停工。

民国21年(1932)2月,当涂县各区设联保办公处,联保下设保、甲。今马鞍山境内共设39个联保,其中第二区(采石)设8个联保,第三区(慈湖)设31个联保。

10月24日,国民政府实业部召开钢铁会议,决定在马鞍山建立中央钢铁厂。会议于26日结束。

10月27日,国民政府实业部长陈公博由南京来马鞍山勘察中央钢铁厂厂址。,采石小学校被安徽省教育厅评为全省小学之冠。

民国22年(1933)2月,福利民、宝兴等铁矿公司不顾慈湖镇抗日救国会一再警告,迭将大批矿石售予日本。首都(南京)各界抗日救国会闻讯后,当即派员来马鞍山设法制止,向该两公司严正交涉,并处以罚金。

5月,由京芜汽车公司承办的南京至芜湖的长途电话线,经过马鞍山,在采石、慈湖装有话机。这是马鞍山历史上首次开办长话业务。

6月9日,国民政府实业部会同参谋本部等机关代表一行5人来马鞍山会勘中央钢铁厂厂址。会勘结果,决定中央钢铁厂厂址设在马鞍山不变。,采石镇谢荫阶开办的新兴米厂投产。该厂用柴油机作动力加工稻谷,日产大米60担,这是马鞍山第一家机器碾米厂。

民国23年(1934)8月,第二、三区公所合并为第二区署,区署设于采石。,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委托美国西马克公司设计中央钢铁厂,并提出《马鞍山钢铁企业规划报告》。

民国24年(1935)4月,当涂县政府决定将翠螺山一带辟为采石公园,并拟定公园设计规划。11月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等一行由南京来采石游览。

民国25年(1936)4月5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皖赣监察使苗培成、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军中将军长张治中一行来采石公园游览。6月,采石人史寄发编成《采石风景名胜小志》。9月27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由南京来采石,游览太白楼、三官洞等名胜。

民国26年(1937)7月,“七•七”事变后,采石小学、慈湖小学等校师生上街游行,呼吁群众抵制、销毁日货。10月19日,姑山矿区发生地震,历时 20余秒。3时15分,日机四架由南京飞抵马鞍山进行轰炸,投弹13枚。10月23日,9时及11时30分,日机两次轰炸采石、当涂间江边一带。10月, 日军侵占桃冲矿区。12月,日军侵占马鞍山,各矿区全部沦入敌手。采石邮局局长刘一鸿在坝头村(今属杜塘乡)组建抗日自卫队。


抄一段马鞍山的本地志,需要指出的是,因为建国后,建立马鞍山钢铁公司的缘故,桃冲矿虽在芜湖,但其管辖权一直在马鞍山。荻港有座船厂归上海管辖。所以在当地看到的车牌多是沪或皖E而非皖B,再扯回来。从本地志可以看出,直到1932年,民国实业部才决定在此地建立“中央钢铁厂”(有点今天首钢的意思)。可最终建立没有呢?当时,中国大地上的钢铁工业又如何呢?再来一段背景资料。“九一八”的一声炮响,中国大地上的近现代化的钢铁工业与煤矿几乎尽数落入日本人之手,虽然在这之前,通过“满铁”东北的“鞍山制铁所”就为日资控制,而马芜矿区的铁矿石也几乎为日资三菱财团所购。诺大一国,一年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钢铁为多少?1936年,关内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开办的新式钢铁厂仅有湖北与山西两家。年产2.16万吨生铁。炼钢为上海的浦东 合兴钢铁厂、高昌庙的上海钢铁厂、太原的育才钢铁厂和兵工机器厂内附设的四家铸钢厂最高年厂量-4万吨。加上各地的土铁与土钢。总共1936年最高产量也不过14万吨。而消费量,到1936年,已达75万吨。需要每年进口50-60万吨。―――摘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四辑,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756页、第761页和王子佑《抗战八年来之我国钢铁工业》-《资源委员会季刊》第六卷第1、2期合刊。所以,由此看出。在“九一八”以后,要说国民政府不知道日本人想做什么,恐怕连自己都骗不过去。1928年,日本年产生铁才刚过100万吨。且铁矿石大多从东北与当时的裕繁、宝兴、福利民这三家铁矿公司出口到日本。1932年这三家铁矿公司铁矿石产量超过46万吨,超过湖北的汉冶萍公司,仅次于鞍山铁矿,占当时全国铁矿产量的19%,但绝大部分出口到日本的东洋制铁所-由三井、三菱两大株式会社共用。在此种情况下,“黄金十年”过半之时,到1932年,国民政府才要想建立“中央钢铁厂”,年产三十万吨。可围着这一企业,又有怎样的变化。接着再往下看。

三:国民政府内部各派系对“中央钢铁厂”筹建的态度与不同时期主政人员的措施。

1孔祥熙主政期间:1931年底,国民政府实业部长由陈公博接任,。陈氏对于建设中央钢铁厂,表现得比孔氏更加积极。他上任不久即亲自与喜望钢铁公司驻上海代表康道孚•乔治就双方合作细节,如垫款办法、购置机件、训练中方技术人员等问题进行磋商。1932 年1 月26 日,陈公博代表实业部,康道孚•乔治代表“德国喜望钢铁公司及其钢铁联合会”在南京签订《中国实业部向德国钢铁公司借款创办国立钢铁厂草合同》(以下简称《喜望草合同》) 。《喜望草合同》计24 条,其主要内容为一) 中央钢铁厂厂址选定于江苏或安徽适当地点,规模为日产生铁500 吨、年产钢铁15 万吨;(二)“德国喜望钢铁公司及其钢铁联合会”向中方提供总额为1600 万至2000 万美元、期限十年、年息七厘之借款,作为建厂资金,中方发行长期债券,作为清偿借款之担保; (三)“德国喜望钢铁公司及其钢铁联合会”负责提供建厂所需的一切设备、技术,为中方训练技术人员、管理人才,负责完成钢铁厂及其附属工场以及运输设备之建设;(四) 选择厂址由双方合组技术委员会实地查勘;五) 草合同有效期为6 个月,6 个月内双方以草
合同为基础商订正式合同。《喜望草合同》的签订,标志着中央钢铁厂建厂工作正式启动。

2宋子文接手,
1933年8 月29 日,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宋子文由欧洲返国。9 月,行政院开始讨论中央钢铁厂正式合同。12 月,国营钢铁厂筹备委员会于实业部大礼堂召开会议,讨论修改《钢铁厂正合同草案》,拟要求德方将放款利息应从7 厘降为6 厘,并提议对德方提交的机器设备及价格由美国公司审核。④ 1934 年春,实业部会同军政部、财政部、国防设计委员会对建设国营中央钢铁厂的各项方案进行了全面审查,并决定派员携德方所提方案赴美请专家审核,待审定后再议实行办法。1934年5 月6 日,实业部派矿业司司长黄金涛赴欧美考察,在美国钢铁工程师勃拉受特的帮助下,重新定了德方所提设备价格。喜望公司亦调整了自己的报价,由原来的49 ,075 ,463 马克缩减为41 ,900 ,000 马克,而黄金涛自己亦设定了一个参考数目———35012153 马克。⑤ 黄回国后,实业部将重新审定的钢铁厂价格及钢铁厂设计报告书,呈送国民政府行政院审核。报告书呈行政院后,一直没有下文。1935 年1 月5 日和20 日,康道孚•乔治于两次致函蒋介石,要求批准马鞍山中央钢铁厂建厂计划,但蒋介石却一直批复“暂缓”。

3 国民政府资源委会登场。1935 年3 月,由国防设计委员会、兵工署资源司合并而成的资源委员会接管了马鞍山中央钢铁厂的全部卷宗,正式宣告实业部创办中央钢铁厂的努力付诸东流。不久,资源委员会在征得蒋介石同意后,将马鞍山钢铁厂招商承办,至于中央钢铁厂,则打算在中国腹地湖南择址重建。

至此,国府的所谓“中央钢铁厂”就如同空中楼阁,转瞬间就灰飞烟灭。期间三易其主。一而衰、三而力竭。其中主政人的态度,耐人寻味,陈公博此人跟着汪精卫,身为改组派头目,倒是想弄这个项目。可由于派系斗争与其自身背景尴尬,最终无法实施。宋子文,是反对国家投资国防工业的,-据魏采尔称,他是怕“把太多的钱白白扔到河里”参见联邦军事档案馆,w02-44/4 魏采尔至布林克曼(1933年4月24日)―――《德国与中华民国》p134 注1.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SO,有次态度,拖而不办。,而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到接手时,已经火烧眉毛了。1935年7月30日,蒋介石以资源委员会委员长的的名义向行政院提出:“本会再三审度,将皖、鄂、赣、湘、苏”五省铁矿全数保留为国营矿区,不准人民承租探采“。对此行政院对此十分重视。行政院长汪精卫不仅满足资委会要求,而且还向资委会提供了《皖苏鄂赣湘五省内前农矿部及实业部设定国营铁矿矿业权并准许人民承租表》和《前农商部准许地方政府及人民开采皖苏鄂赣湘五省铁矿一览表》,供资委会参考。――《国民政府资源委会研究》p137-138页,引用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5),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p910-914。所以说,国民政府也算是把吃奶的力气都拿出来了,连国有统筹垄断都弄出来了。国民政府资源委会会可是比后世国防科工委+发改委一起还要强大的存在。可实际效果如何。来看一张表

“七七事变“前国民政府资源委会创办、合并及其管理企业的基本情况
单位名称                                               参与时间                地点                         备注
中央钢铁厂                                        1936                        湘潭                        未完成
中央无线电制造厂                                1936                        湘潭                        完成
中央电工器材厂                                1936                        湘潭                        完成
湘潭煤矿公司                                1937                        湘潭                        接管私人企业
中央机器制造厂                                1936.9                湘潭                        完成
湘江电厂                                               1937                        湘潭                        未完成
锑业管理处                                               1936.1                长沙                        专卖机构
中央电瓷制造厂                                1936                        长沙                        与交通部合办
炼铜厂                                               1936                        长沙                        未完成
水口山铅锌勘探队                                1936                        湖南湘乡                未完成
湘乡恩口煤矿局                                1937                        湖南长宁                接管私人企业
茶陵铁矿勘探队                                1936                        湖南茶陵                未完成

从上述文中及表中可以看出,国民政府在1927年-1937年期间,根本就没有在国家正常实力修补上,有多少进步。有的只是任人宰割和无穷尽的内耗。那么,在抗战期间和战后又会如何。请看下集。
本帖最后由 单手按 于 2015-8-11 11:10 编辑

魔鬼就在细节中---“黄金十年”无黑铁(中)

嗯,实际上这个题目已经不太合适了,因为这后面地内容已经是从1938年以后至1949年。但历史的连续,有前因才有后果。所以,继续往下说。图可能会少些,但会有些表格。

一、抗战初期往内地迁建的工矿企业状况,(部分)

厂矿名称                                  器材数量                 机器数量                 总计(吨)

钢铁厂迁建委员会                                                                                 35000

中央机器厂                                                                                          2500

中央电工器材厂                                                                                     2500

中央无线电器材厂                                                                                  240

中央电瓷制造厂                                                                                     226

中央钢铁厂                                  2000                      500                     2500

钨铁厂                                                                                                1000

数据源:
根据《资源委员会公报》第一卷第一期第76页《资源委员会附属厂矿战后内迁器材数量表》整理――――摘自《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研究》 P 200页。


这就是当时国民政府国家队的工业家底,看到中央钢铁厂那一栏里机器数量500,想到是从烧结开始,到轧制成材的一个年产15万吨的中型联合钢铁企业。我无话可说。



二:上海之民营工业之搬迁。

和当时空有一个躯壳的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下属中字头的国家队相比,上海的民营工业好歹还能炼些钢出来,而且最不济有些小型企业是属于现代工业类型。比之当时大西南的工业基础,至少要好上一些。那对于这些民营工业的搬迁―――国民政府是怎样做的?三民主义建国,民权,民生,民有。上海应该是“黄金十年”的中心吧,没有什么地方再比这块地方更代表国民政府的脸面了。有么,那时京沪列车十个小时就能到。政府要员都要在上海有个落脚点的。按照1937年国民政府实业部注册登记的符合当时工厂法规定标准;(拥有动力或者工人超过30人以上的企业)全国共有3935家,而上海一地就有1235家,占全国31%,资本占全国资本的39.73%,工人在全国总数31%.在中国首屈一指。

1937年战争爆发以后,国民政府一度改为战时体制,成立大本营。下设六个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属于经济与兵工的第三部。为防止占全国当时三分之一的民营工业落入敌手资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密令成立国家总动员设计委员会。开始就企业内迁而设计规划。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工业联络组组长-林继庸带领职员庄前鼎、张季熙前往上海,听取上海工业界人士意见,对于搬迁要求。经过重重阻力,1937年8月9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向行政院提出《补助上海各工厂迁移内地工作,专供充实军备、以增厚长期抵抗外侮之力量案》其内容如下:

1 机器工业上海机器五金业,各种工厂种类为翻砂、打铁、冲压、电器及各种五金机器直属,机器数目,约2000部,连同工具,值400万元。各厂技术工人亦随同前往内地。

2 钢铁工业上海大鑫钢铁厂有废钢铁原料2000吨,厂内设备炼钢电炉4只,每日出钢20吨以上。该厂愿意将上述原料与设备四分之三移入内地

3炼气工业中国炼气公司愿将制氧器械半数迁移内地,每小时约可产氧气30M3,另外有储气钢瓶1000只运往政府指定地点。

4橡胶工业大中华橡胶厂愿将厂内机器一部分,足供每日生产汽车内外胎150套,飞机内外胎20套以及军用胶底布鞋2万双之设备迁往内地。内地无橡胶工业厂,该厂为国内之最大橡胶工厂,若能迁入内地,则对各种橡胶制品及防毒面具生产,当有补益。

5 制罐工业康元制罐厂为国内最大之制罐工厂,其设备有印刷机9部,制罐机约200部,每日能产各种罐头5万只。可制造干粮罐/防毒罐以及代冲压工作。

6 化学工业民营化学工业社专制防毒面具,每日可产金陵兵工厂式之防毒面具500套。

从上面看,上海民营工业中之一部分完全可以在日后后方军工与民用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并在生产中壮大。而这些民营企业对于搬迁的要求是:概括的说,将上海的机械、钢铁、炼气、橡胶及民营化学工业等六类工厂主要机械设备内迁,并请政府补助搬迁费56万元,拨给场地500亩,提供低息贷款329万元,奖励金每年25万元,10年为期。―――《资源委员会补助上海各内迁案》,现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资委会档案,第974卷。―――――摘自《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研究》 P 191页注1.


随即,国民政府行政院第324次会议对资委会这一提案做出如下决议:

“奖励金暂从缓议,余通过.”

一个个企业颠沛流离跟着这样一个政府去内地,无支持扶植不讲,连明为奖励实为补偿搬迁造成损失的补偿金都不肯出,在生死存亡关头。口口声声的民国政府真是有好大的“良心”。

从1937年8月中旬到11月12日上海沦陷,共有148家工厂从上海迁移到抗战后方,其中工人2100名,机器设备12400吨。而迁移工厂不仅要在日本人的炮火之下潜行,还要受到国民党军队的阻挠。上海天元化工厂装有重要机器设备11条船·还未驶出上海,其部分船只就被国民党军队强行拦截充当浮桥。该厂总经理吴蕴初随即向资委会告急。后经多方斡旋,船才被放行。而这148家工厂有135家迁移到武汉,而随后武汉又有武汉会战…………




三抗战后方钢铁生产状况

名词解释:土铁:这玩意该怎么解释呢?

土高炉生产的叫土铁,洋高炉生产的叫洋铁。 土高炉和洋高炉的划分界限,主要按鼓风方式、 鼓热风还是冷风、高炉的有效容积大小三个条件来确定。凡用动力鼓风、鼓热风、炉子有效容积55m3方 公尺及,55m3以上的叫洋高炉,这三个条件缺 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作为土高炉。动力鼓风系指用电动机、煤气机、锅驼机、柴油机、蒸汽机等动力设备鼓风,以及用水力鼓风,担不包括畜力鼓风。所鼓风热风是指鼓入高炉内的空气耗过了预热,不论热风设备繁简如何,都视为为鼓热风。高炉有效容积,指高炉 炉顶装料到炉缸之间的容积。

灰口铁:生铁中的一种,又称铸造生铁。含碳量约3%,含硅约2%。断面呈深灰色,通常叫灰口铁。  碳在这种铁的合金里是以片状的石墨形态存在。质较软,可进行切削加工。热时容易流动,铸造性能好。较耐磨。强度及延展性差。由于石墨质软并有润滑作用,因而这种生铁具有良好的切削、耐磨和铸造性能等优点。但是,由于有片状石墨的存在,降低了它的抗拉强度,使它不能锻轧,只能用于制造各种铸件,如铸造机床床座、铁管等。见水易生锈。铸造易产生气孔。  通常把这种生铁叫做铸造生铁(简称铸铁)。

白口铁:含碳量约2.5%,硅在1%以下。因断截面呈现白色而得名。白口铁中大部分的碳与铁化合以碳化铁Fe3C存在。其碳和硅的含量较常见的灰口铁少。白口铁的质地很硬且脆,不容易切削,不易进行机械加工。主要用于炼钢。


当时大后方川、湘、黔、滇、康、桂都有土法上马的土铁厂,土铁接近于白口铁,但S、P等有害元素偏高,不能直接用于生产。而且以当时后方的钢产量来看,灰口铁(铸铁)的应用范围要更大些。但在当时情况下,土铁是冶炼的重要资源。

下面上几张表


资料来源:资委会经济研究室编《资源委员会经办事业一览表》1945.12.31―――――摘自《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研究》 P 291页


从这两张表可以看出,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效率一如既往,到1941年,才产钢116吨,到1945年产10206吨钢,年增长率多少?肯定高的吓人吧?从1938年起,大后方的钢铁有谁来生产呢?是民营的钢铁厂――华联、大鑫、协和、及荣昌等,利用四川的土铁和1938年夏从汉口迁来的18000吨废铁原料来生产。大鑫一天能产钢5-6吨,华联厂一天能产钢2-3吨,,磁器口的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一天产钢8-9吨,勉强应付兵工生产需要。但是生铁又供应不上。1939年下半年,抢运来生铁用尽,而土铁又因铸品不能车刨,无法应用,产生铁荒。―――《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动员研究》 p229-230

至此,国民政府才一面改良土铁,使之能够翻砂和铸造,一方面在大建铁厂。1942年,大后方较大规模钢铁厂12家,大渡口钢铁厂及大建分厂拥有资本6000万,100吨炼铁炉与20吨炼铁炉各一座。10吨马丁炉4座,员工15700人,成为最大钢铁企业。

1943年,大后方有民营铁厂98家,最大年产量44000吨,钢厂4家,最大年产能力19000吨。―――经济部主计处《战时后方工业统计报告》,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史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六)》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P326-327――――《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动员研究》 p230




资料来源:王子佑《抗战八年我国钢铁工业》,《资源委员会季刊》第六卷第1、2期合刊―――――摘自《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动员研究》 P 231页

纵观抗战八年,大后方总共才产了不到50万吨的铁,4万5千吨的钢。铁钢比9:1,很好很强大,尤其是1943年到1944年,生铁产量还大幅下降,这是怎么回事呢?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为了保证军工生产需要,对钢铁材料进行统制,(是不是计划经济手段?),对价格,销售对象都严格限制。对象广大土铁厂商收购时,低价收购。而且当后期通货膨胀加剧后,预订生产价格根本无法生产,于此同时还拖欠货款,更不要提付定金了,造成后期土铁厂大量倒闭。―――那么战争期间军工相关生产厂家倒闭的奇观就在大后方出现了。若是有人再说KMT在正面战场死的人多功劳大,我想问问他,能在战争结束前一年,逼得自己铁厂倒闭,军工生产补充赶不上消耗的政府,有脸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么?
   
魔鬼就在细节中---“黄金十年无黑铁”(下)

接着往下说:

一:抗战爆发前日本在马芜地区铁矿开采控制状况。

前面说过:裕繁公司是当时最大的马芜的铁矿开采商。其一开始就是被日本人所控制。具体表现请看如下合同。

裕繁公司的矿山事务所分矿务与庶务二部,庶务部经理及事务员为中国人,矿务部则完全以日本技师组织.为更好地了解这是怎样的一个协议,特将双方一开始订立的合同内容摘录如下:

  裕繁铁矿有限公司全权代表霍守华(甲),与森恪(乙)之间所订立合同全文

  第一条:甲今将所采之安徽省繁昌县桃冲山之矿石让卖与乙,在合同期限以内不得卖与他方,但甲若自开制铁厂时,不加干涉;

  第二条:甲在合同期限内不得而知与第三者以矿山为目的物件订立契约;

  第三条:甲所卖与乙铁矿石一日不能超过一千吨;

  第四条:期限以四十年为度,惟经双方商洽之后,得随时增加其让卖之吨数;

  第五条:甲所供给矿石之价格,俟乙开设制铁厂时双方商议之后再定,但其价格应顾及甲之采掘费,输送费及营业费等之血本,并甲所应获得上海规元一两以上之纯利为标准;

  第六条:矿石之运输,由荻港用船运之;

  第七条:本合同订立后,乙方应在两年以内开设制铁厂;

  第八条:乙方自甲方完全确认获得矿商所有权之时起,在三个月内应交付甲方二十万元做矿石之代价;

  第九条:矿石之品位其含量定为百分之五十以上;

  第十条:如在二年以内乙方不开制铁厂之时,则前交之二十万元作为对于甲方二十年间之损失补偿.

     以上十条,初看似乎公平合理,给了霍氏极大的自由度,事实上主权完全掌握在日人的手中.

  首先霍氏根本没有能力脱离日本的买方而独自开制铁厂,第一条便是空文.第二条则纯粹是对于甲方的约束.第三条,则是建立在日本人自己的实际需求上,日产一千吨,年产即为三十六万吨.正好符合日本人的生产预期.第四条亦等于没说,战争年代四十年是个漫长的数字,更何况尚有双方商洽之限制.第五第七条才是霍氏甘心订立合同的关键.虽然说价格掌控在日方手中,但不用自己投资,全赖对方资本,获取不低于一两的纯利怕是会让霍氏及其合股人笑开了花.这哪里是在采矿,分明是在给日本人打工!第七条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日本的东洋制铁所尚未开办,但是是一定会开办的,所以第十条也是废话了.第九条表现了什么呢?我想正好揭示了日本人不择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掠夺性地取高品位矿床的目的.这种采法是非常具有破坏性的.也为后来霍氏的亏损及大量侉子的死亡埋下了危险的伏笔.

  可悲处,霍氏等人欣然出卖主权而望等坐收渔利.

     随着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铁价骤然回落,裕繁公司卖给日本人的铁矿遭遇苛刻条件,矿石的价格至此已是低无再低.含铁量低的不收,含磷量高的也不收,不独裕繁,曾经红极一时的宝兴铁矿也日渐捉襟见肘,不仅将从前赚的钱透支进了矿山的二期工程里去,并且最终欠了芜湖的钱庄借款70多万.钱庄也开始责成专人来监督他们的收益.只有福利民公司总算勉强支持,这一方面是由于该公司资本还比较雄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龙马铁路修成,为他在南山开矿的运输问题提供了方便。

     前面说到,当涂福利民后期的矿山老板是徐国安.他虽然是本地人,但是却见识不凡.慧眼相中他的人是清末名士张謇,这个人受到张之洞的影响信奉实业兴国的主张.所谓近朱者赤,由他一手重用的徐国安原也是个极有人格魅力的聪明人.事实上一开始上述二人均是抱有相当大的期望来经营矿山的,但是受到需求的影响,最终还是与日本人签定了卖矿砂的协议.并在九一八的爱国热潮下被人们骂为汉奸.罚款事小,"认贼做父""通敌卖国"的罪名才是最打击人的自尊的.相比之下,裕繁资本大部全赖日本人,出矿量占据最大规模,霍守华却幸运地躲过了舆论的风头浪尖.

  晚年的徐国安曾经有这样的感慨:我在中年时候,眼看着满清政府的腐败,迭遭外人欺凌,在当时的世界上,已进入了工业大发展时期,舶来品不断向中国涌入,中国自己工业尚在萌芽,自己不能生产大量的产品,抵制外货就成为空谈.因此,当时有人提出实业救国,我接受了这种思想,投身到实业界中去,可是中国实业家,几十年的惨淡经营,都搞不过外国人,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就是中国自从鸦片战争以后,就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名义上是独立的国家,实际上是不能自主,受制于外人.实业好比是毛,主权好比是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呢!

      1916 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的 20 年间,日本以低价从繁昌。当涂地区掠夺铁矿石共达 524 万吨

二抗战期间马芜地区铁矿掠夺史

     1938年的2月21号,芜湖的积雪尚未融化.一个叫做池田早苗的日本人就带了几个助手从大连出发经上海,转南京来到了芜湖.这时距离南京沦陷不过数月时间.这几个人急急忙忙到安徽来是为了什么?

  其实答案很简单,他们是奉上级的命令,到安徽来调查当地的铁矿情况的.日本人已经急不可耐地想要伸出贪婪的魔爪了.

  他们从当月的21号到芜湖,紧接着就马不停蹄地前往当涂对钟山,孤山,黄梅山,南山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从他们的工作日志及调查报告来看,这几个日本人的工作是完成得非常紧凑而漂亮的.

  那个叫做荻港的小镇上,曾经喧闹的裕繁铁矿已是一片冷冷清清的景象.大老板霍守华也不知道躲到了哪里.日本人的调查小组没有来裕繁,或者他们早就知道,这里的一切都是为他们而保留的.霍守华当初签定了借款合同,也就给自己的主权埋下了坟墓.这里的情况他们无须调查也能清楚地了解一切.

     日本人这时候已经在实质上掌控着中国的大片河山.但是对于一个入侵者来说,初期的血腥屠杀所起的震慑作用并不是从根本上瓦解一个民族的法宝.在意识的领域,尚需要覆盖一层貌似合法的外衣来为他们的侵略服务.在华北,他们可以搞一个伪满洲政权,在华东,当然也可以扶植一个亲日的政权.这样,在大东亚共荣的包装下,可以收到兵不血刃的效果.

  那么梁鸿志这群人的出现也是非常合乎他们的需要的.

  梁鸿志这个人前半生都可以算做一个文人.并且很狷狂.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投靠皖系军阀段祺瑞,为安福系骨干分子.是年他已56岁,但在功名利禄的面前,却也表现出可怕的糊涂. 1938年3月28日, 梁鸿志在日本的扶持下于南京成立“中华民国维新政府”,管辖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敌占区和南京、上海两个特别市.

  这个政权的出现,归根到底,不过是为了日本人掠夺中国的物资在程序上设置一道貌似合法的机关罢了.

      这个政府不但在性质上亲日,就连名字也起得很让日本人舒服--维新政府.

梁鸿志


维新政府3月28日刚宣布成立,4月6日中日商人矶谷光亨,白石元治郎,袁乃宽等人就在上海设立了华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前后不过八天的时间!这个嘴脸也来得忑昭然若揭了点.

  华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隶属于“华中振兴股份公司”.它拥有子公司13个.其他包括蚕丝电器之类均被划分成子公司,形成分类明确的侵略集团.矿业公司的目的是在维新政府势力所及的范围内的矿产资源进行掠夺.

     彼时安徽的铁矿主要集中在繁昌当涂两地.既然中国大局已尽在卖方国掌握,何况对方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吞并资源,继续开采更是绝无可能之事.眼下除了将矿业全盘让出别无他途.

  霍守华这时候又出现了,他凭籍过去与日方良好的合作关系,展开了在无法挽回的失败中最后的维权.事实上这时候霍氏手中的底牌是毫无赢面的了.

  可以想象地,在经过斡旋,谈判,诉苦,哀告等种种可能的方式之后,华中公司最终总算与霍守华签定了一份契约案.日方倒也并不全然出自怜悯与公理.契约的意义是令矿权的获得显得师出有名.对于霍守华来说,契约上所说的,每吨矿石产出得到一元五角的收入只是象征性的说法,因为补充条款的限制是每月超出三千元的数字就交给日本政府作为还款.不过,这多少对于霍守华也是一个安慰了.最起码还有月三千的收益,表面上没有一败涂地.尽管事实上真的是一败涂地了.

从此以后,桃冲矿的命运一直到抗战结束,都被牢牢地掌握在日本人的手中


现存桃冲矿日式房屋。
本帖最后由 单手按 于 2015-8-11 09:43 编辑

三 “华中矿业公司”的成立对于马鞍山铁矿开采的影响。

华中矿业公司成立的初衷,正如其公司章程的总则中提到的,"以统制开发华中矿产资源为目的".该公司打着"中日合作"的幌子,实际上完全由日本控制.董事长,副董事长,常务董事全由日人充任.公司下设11个矿业所,悉由日人督管.

  它的铁矿区包括中国中部三山镇附近以东长江沿岸,及钱塘江以西,包括太湖附近之全部埋藏矿产品,也包括一切附属设施.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我们在网络上搜索"华中矿业公司"这几个字时,宁波,铜陵,金华,马鞍山,南京等长江沿线都有相关的附属矿业所.维新政府虽然号称占有一半的出资,(1000万日元),但这些出资完全是以上述地区的中华矿产品与马鞍山附近的轻便铁道等附属设施来代替的.事实上维新政府也别指望能从这些矿业产出中分到一杯羹,皆因他们的办公资金亦系全部出自日本皇军的施舍划拨.

华中矿业公司就好象一个混元乾坤袋,有了它,什么好东西都可以朝里面装.裕繁铁矿当初就是靠人家资本转动的,被收毫不意外.全系自筹款的宝兴铁矿最终也被做价22.2万元并入华中公司(这对于它的实际投入来说是九牛一毛),至于益华,福利民,振冶这三大矿业也或折价,或折股而相继命运不保.这些当初代表了中国各方面势力的矿山,处于一个失去了主权的国家背景下,可怜的命运都殊途同归.

  如此,组成马鞍山最起初矿山雏形的五大铁矿一概沦为华中公司资产.不仅矿产被无偿输出,也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被敌人用做制造兵工器的原料基地.

(1938)年,华中公司正式成立了马鞍山矿业所.这是由日本三井矿山株式会社强行开采原宝兴、福利民铁矿公司所属矿山所建立起来的.矿业所总面积138.78万平方米,固定资金1亿元(伪币).并有发电厂、机修厂、仓库、办公室、宿舍等建筑265幢,同年,马向铁路(原益华公司修筑)恢复通车.矿业所组织系统全部为日式建制,分设总务、运输、工务、采矿等课以及医院、自卫团机构.


现存马鞍山金家庄区当年日式房屋。

当涂地区亦成立了太平矿业所,而繁昌也相应成立了桃冲矿业所.这是在安徽地区最大的三个矿业所.只是这时候桃冲矿业所已经不是最大的输出单位了.日人于1939年3月开始对裕繁公司的矿山进行改造,恢复采运系统.1940年1月矿山恢复工程结束,正式开采.1941年,侵略者在继续露天开采长龙山铁矿的同时,又进行地下巷道掘进,掘成各类巷道2731米.1940至1941两年,日本人共将桃冲矿石30万吨运回国内.这个数字是没有突破裕繁前期记录的.这里多说一句,桃冲矿在此时,还以露天掘采居多,而且铁矿品味多在50%左右,又是碱度高的自熔矿。日本人采取的是掠夺性开采政策,采富弃贫,低于50以下的矿石一律不采,将露天矿挖的七零八落,到1949年以后,桃冲矿就转入井下生产,且品位迅速低下到30%左右。

1939 年,日本人在向山地区进行铁矿资源勘探。于 1940 年底发现了硫铁矿床。因为硫磺是制造弹药的重要原料。所以,日本侵略者发现硫铁矿藏 后如获至宝。1941 年 6 月,日本中支那调查机关联合会矿业分科赴向山进行 重力探矿,写出了《安徽当涂南山向山附近物理探矿调查报告》,证实该矿 区蕴藏硫化铁矿。同年 10 月,华中矿业公司董事长矶谷光亨即向汪伪政权“申 报”取得了开采权。1941 年 12 月正式破土凿井,井下开采硫铁矿。采矿方 法极度落后,矿工的劳动强度很大,用平锤、钢钎等原始生产工具,在岩壁 布凿炮眼,装进炸药引爆,进行大面积崩落。崩落下的矿石由工人用铁箕子 搬入小矿车,推至井口车场注入吊桶,用小型卷扬机提升到地面,再由装卸 工转装上小火车运往江边码头上船,经连云港转运日本。日本人在向山硫铁 矿实际开采了 4 年,共掠走含硫 40%以上的原矿达 60 多万吨

而这些铁矿石的运输,有这么一条消息

http://news.163.com/10/0816/08/6E6Q15E300014AED.html

那些不能忘却的历史
2010-08-16 08:43:00 来源: 南京日报(南京)

 2000多人死在“浦口战俘营”

  “真是不看不知道,侵华日军在南京还欠下了这样一笔血债。”家住鼓楼区大方新村的马清华,今年72岁,抗战爆发时他随父亲从南京逃难到了重庆。马老昨天带着全家人来到“不能忘却的历史”特别展,“看看在日本枪口和皮鞭下的南京战俘劳工的辛酸历史”。

  据了解,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1940年,日军南京碇泊场司令部在长江北岸的南京浦口镇,修建了“三井码头”和“华北码头”,作为掠夺华中(山东枣庄、安徽淮南、马鞍山运来的煤炭和铁矿石)矿产资源的主要转运基地。1941年建成后,先后从北平、上海、太原、武汉、芜湖等地战俘营,押来4000多名国民政府军、八路军、新四军的战俘,以及从安徽、江苏掠来的民工在码头充当苦力,称为“浦口战俘营”,每天将2000多吨煤炭和铁矿石装上海轮运往日本。在日军枪口和皮鞭下,南京战俘劳工遭受了残酷的奴役和迫害,短短几年间,先后有2000多人死在浦口战俘营旁的坝子窑。

一国首都击破,战俘被迫被运输铁矿石与煤炭。而且,在当时是将原料输出。无偿的掠夺。直到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人因海上运输受阻,将矿石运回 日本冶炼发生了困难,于是在 1942 年底设立了“日本制铁株式会社马鞍山制 铁所”,着手在马鞍山建 10 座日产 20 吨的熔矿炉(炼铁高炉)利用马鞍山 矿业所所采铁矿,就地冶炼,用以制造军火,“以战养战。”制铁所所长为 日人绵贯保一,制铁所的各课室和生产车间均由日人掌管,有日人职员和技工 100 余人,华人职员和技工 10O 余人,“苦力”1800 多人,共约两千二三 百人。1943 年 9 月 21 日,第一座熔矿炉点火投产,到 1945 年初 10 座熔矿 炉全部建成。但即使在最盛的 1944 年 6 月,也仅有 4 座正式投入生产。从1943 年 9 月开始生产到 1945 年 5 月停产,共产生铁约 3 万吨。生产的生铁被调往南京兵工厂生产武器,马鞍山制铁所铸造车间用生铁就地加工制成手 榴弹外壳和迫击炮弹壳共达 12 万余枚。日本投降前夕,曾将堆放在马鞍山江 边的 1 万多吨生铁装在一艘名叫“宗象丸”的轮船上运回日本,结果被美机 炸沉在呈淞口外。当时日本年最高钢铁产量为1000万吨,但还是不够,在1941年12月7日或者说是1941年7月24日,日军在印支南部登陆。美国立即中断同日本的秘密谈判,并于7月26日宣布中止美日贸易,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8月1日,美国又宣布对日本实施全面石油禁运。之后,日本不能从美国那里获得废钢铁/棉花/石油。其对中国大陆占领区的资源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但也可以反过来说自1894年甲午战争后,日本取得战争胜利后,其对华侵略的资源有很大一部份是来自中国,另一部份,也就是各大帝国之间的贸易或者是暗地支援。如1905年日俄战争的英国,1931年后中立的美国。


日本人为了掠夺铁矿资源,推行“以人换矿”、“以人换铁”的血腥政策,用中国工人的生命去换矿、换铁。中国工人的劳动条件十分恶 劣,没有劳保福利,即使是高炉和炼焦等高温岗位也没有防护用品。工人们 在炉前披的是打包用的麻袋片,脚穿木屐鞋,伤亡事故几乎天天发生,而工 人因工作伤残是不发工资的。1942 年,凹山一个塘口塌方,一次就有 33 名 矿工活活地被埋掉。1943 年冬,在凹山北坡一个塘口几个干活的工人发现头 顶上悬崖出现了裂缝,日本工头不理睬工人的意见,用刺刀强迫工人继续掏 矿,结果悬崖倒塌,6 名矿工被埋住,其中 1 名矿工被落石压在石头缝里, 急呼救命,而日本人却用枪镇压工人,不许营救。工人中流传一首歌谣:要想吃碗饭,就得拿命换, 死了填山沟, 活着也难受。采矿工人均为“包工制。”包工头子把他们分成若干“铺”,每“铺”30—40 人不等,由一小包工头监管。每天由监工驱赶着,象囚犯一样,在阴 暗、狭小的矿井下进行牛马般的苦役。矿工们受尽肉体上的折磨和经济上的 剥削。为了强化对矿工的监视和控制,日本人规定工人进出矿山,脖子上都 要挂个木牌,作为苦力的标记,并接受搜身检查。如不服从即被罚工、罚款,直至开除。①  在日本侵略者统治下的矿山和制铁所的工人,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日 本人住的是楼房,中国员工往的却是用竹子缠上稻草,糊上泥巴的草房,“苦 力”工人则住既黑暗又潮湿的名叫“滚地龙”、“滚地篷”的通间草棚。日 本人食堂吃大米、白面、鸡鸭鱼肉,中国工人一天干活 10 多小时,所得工资 只能买到一斤多杂粮,或配给的玉米面、高粱糠、豆渣饼。正如工人歌谣说 的:睡觉滚稻草, 起来围麻包, 天天吃不饱, 干活累断腰。

  由于工人们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十分恶劣,他们较普遍患有矽肺病、 结核病、关节炎、气管炎、肠胃病等疾病。日本人怕工人把疾病传给他们, 在凹山脚下用芦席搭了个大草棚,美其名曰“大病房”,实际是把生病和受 伤丧失劳动能力的矿工集中到那里。“大病房”四周围了铁丝网,不准病人 外出,不准亲人探望,更没有医生治疗。又在离草棚不远的地方挖了两个大 坑,把病死的矿工尸体集中掩埋,这就是有名的“侉子坟”和“烧骨堆”。 马鞍山江边的老鹰窝,是有名的“万人坑”,死者多是江边装运矿石的工人。


以上资料摘自《南山铁矿志》。《日伪华中矿业所所承各矿简介》《姑山铁旷志》向山硫铁矿史志办:《向山硫铁矿的建矿与发展》《马钢史话》、邓绍康:《马钢一铁厂的前导——日本制铁株式会社马鞍山制铁场》。和从桃冲矿到马鞍山--瞬息百年,http://www.smxs.gov.cn/viewtexti.asp?id=576633&npage=3

据不完全统计,自1938年至是年上半年,日本侵略者掠夺南山、凹山、钟山、小姑山、梅子山、桃冲等矿区的优质铁矿481.06万吨,平均品位58.92%,折合金属量283.44万吨.



四:抗战胜利后马芜地区历史

1945年10月,大部的日本军队已经整体撤退,袁子英,于瑞年受国民党相关部门的委派,着手战后接收马鞍山炼铁厂的准备.矶谷光亨一方面开始给所谓的华中公司下属单位派发电报,另一方面展开了与当时华东的最高指挥官何应钦最后的斡旋.

10月15日,矶谷光亨在写给国民党中央相关部门的报告中提出,在当涂县的马鞍山设立日侨集中营.并且以补充的形式指出,如果能够给日本侨民一个安置的好环境的话,中国方面在"活用该地矿业上,将有种种便宜"(原文如此).

在这份资料中,可以掌握到另外一个信息,就是当时在马鞍山留守的日籍员工及家属共计1257人,铜官山,桃冲,凤凰山等地的日侨约两百余人.


是年,国民政府当涂县政进行整编,撤销区级建置,在马鞍山境内设采石镇、慈湖镇、霍里镇、佳冯乡,共辖36保、414甲.

  抗日战争胜利的桃子既已经为国民党政府一手摘走,接下来接手各矿业所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以桃冲矿为例,国民党经济部苏浙皖区特派员办公处接收人员于当年的11月28日抵达荻港.这里面的过程也是混乱不堪.

  此前安徽政府已经派遣了繁昌煤铁矿接收专员项某到达,这是和国民党经济部八竿子打不到的人物,项子猷到达地方后,即刻与日方华中矿业桃冲矿业所所长安部四方办理了移交手续.待到经济部的特派员到达后,项某以未奉省方指示的理由,拒绝了特派员的接收要求.这样双方面就闹得有点不愉快了.特派员方面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们很快弄来国民党行政院副院长翁文灏的手谕及安徽省方面的代理电报,立即会同项某启封查收的过程.在清点过程中,居然把项某前期出售的两百吨石灰及松木一百根的事情都深挖了出来,并且用质问的口气来追究项某,这也报了前面项某不买帐的一箭之仇.


时桃冲附近因山多林茂,地形复杂,常有土匪出没.所谓的土匪大约也不过是周围村子里的一些乌合之众.此外尚有零星的地下党武装.接收工作初看顺利,但是随着驻地国民党军队调防,后续兵力未曾到达,一时间谣言四起,负责接收的人也感觉到了局面无法控制的危险.

  附近的村民也颇懂得趁火打劫法不上众的道理,聚集了数百人集体哄抢矿场的物资.于是点收工作顿时演变成与农民争抢物资的工作.荻港镇的镇长派了一班自卫队赶来临时负责警戒,但是这个自卫队本来就是一些素质低下的流氓地痞组成的,监守自盗起来,局面更是混乱无比.户外零星堆积的钢铁物资家具用品固然化整为零被大家"借"去,医院及无线电同样遭受破坏.

  这种混乱的局面直到繁昌县署派遣自卫大队第三中队分守驻扎,才告暂时平息.

  国民党对于桃冲矿的接收大致情形如此,本地尚不属于治安最乱的地区,至于马鞍山,铜官山等地,因为地下党及其他势力的存在,更是非武装力量的介入不可完成工作,接收的过程大致相似,在激烈程度上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国民党当局虽然于1946年成立了华中矿务局筹备处,只是这个机构也的确是从开始到结束,都是象它的名字一样,处于"筹备"的状态之中.


民国36年(1947)。向山硫铁矿恢复生产,至民国 37年停产,共产矿13万吨。6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江南电力局会同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在马鞍山分矿配合下,派员来马鞍山勘测地形,筹设发电厂。7 月,国民政府在马鞍山筹建皖南钢铁厂,独资经营,资本金额为储备券10亿元。后因国民党政权行将崩溃而停办。8月1日,皖南电厂(即今马鞍山发电厂)筹备 处正式成立。


国民政府又回来了,中央钢铁厂变成了皖南钢铁厂,但还是筹备。在马鞍山还有一个马鞍山机器厂,从前面看,不可能是日本人建的,应该是抗日战争期间在大后方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央机器厂”的回迁厂之一。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厂。接下来这段历史。


国民资源委员会“五厂迁台”,1948年12月底,蒋介石就命令国民资源委员会领导孙越崎将南京电照厂、有线电厂、无线电厂、电瓷厂和马鞍山机器厂共五家企业,首批迁台。并拨出132亿元台币作为搬迁费用。而当时国民资源委员会接受了大量日本的在华企业。但这几家是在战争期间大后方发展起来的以中央为头的中央电照厂、中央电瓷厂、中央有线电与无线电厂。都算是赫赫有名的工业企业。马鞍山机器厂与这四家一道,怎么也不会是默默无名之辈。而当时国民资源委员会已经对国民政府失望透顶。通过潘汉年与中共接上关系,这五家厂子最终没有迁往台湾。这前四家厂子在建国后分别为:无线电厂( 今熊猫电子集团的前身) 、有线电厂( 今紫金集团的前身) 、电照厂( 今华电集团的前身) , 电瓷厂( 今南京电气集团的前身) ,马鞍山机器厂没有查到。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而最先登上长江南岸的是三野27军79师235团3营3连5班班长刘德翠,登上繁昌县板子矶登上长江南岸。


此两张照片,就是桃冲矿荻港码头位置所摄。板子矶为江心小岛,照片最高点那半截物体,非碉堡,而是一古塔。但在1949年估计也是一工事。


古塔近照


这又是怎么回事?这是原国防部长迟浩田访日时与当时日本防卫大臣的一张照片。而迟浩田在1949年渡江战役之时,是三野27军79师235团3营七连指导员,也是第一批到达长江南岸之人。世事无常,令人感叹。

好了,基本上算是写完了,或者也可以算是抄与收集完了。历史的承重有时是那样的不忍细读。并不是要一定说过去有多么烂,我才觉得高兴。历史的延续与发展,都是不会间断的,后人对于前人的作为都是承受者,但你自己的路,确是可以选择的。还有一点相关资料,实在写不动了。过两天作为附录发在这篇文后。希望大家多指出错误与补足遗漏的部分。
本帖最后由 单手按 于 2015-8-11 09:45 编辑

掠夺琼崖铁矿
  海南岛,又称琼崖,是我国仅次于台湾的第二大岛,是我国华南和太平 洋上的战略要地,素称“天然资源宝库”。1939 年 2 月,为实现“南进”目 标,取得海上封锁作战基地和获得海南岛的地下资源,日本侵略军大举入侵 海南岛。日军一方面推行血腥的殖民统治,不断强化军事占领;一方面设立 经济局”,拟定所谓“开发”五年计划,着手全面掠夺战略资源,把琼崖 变为它的物资供应地,以支持其长期的侵略战争。

  琼崖铁矿资源丰富,“有世界良质铁矿(含铁量 57%),是建造舰艇用 的最好钢铁原料”①,为了掠夺这一资源,日军相继兴建了石碌铁矿和田独铁 矿,残酷役使劳工,犯下了滔天罪行。石碌矿区位于海南岛西部,是一个铁、铜、钻等多种金属矿区,尤以丰 富的富铁矿著称(最高含铁量达 68%)。矿体北起石碌河,南至羊角岭,西 起石碌岭,东至红头山,方圆 16 平方公里,主矿体分布在今石碌镇正南一公 里处。在清乾隆年间,就曾在该矿区开采过铜矿;1935 年,国民党琼崖实业 局派员调查铜矿,发现了铁矿,计划开采。但一直未实施。抗日战争爆发前, 日本帝国主义者曾派遣谍报人员到琼崖刺探资源方面的情报。日军侵琼后, 立即派来中桥本多地质调查队和“日窒海南资源调查班”,进行地下矿产资 源勘探,于 1940 年4 月在石碌发现矿床,当时推定储藏量达到 4 亿吨(实为3.14 亿吨)①,品位之优为世界罕见。于是,同年 6 月日本政府授命“日窒素肥料株式会社”(次年改名“日窒海南兴业株式会社”,社长久保田)进 行大规模的掠夺开采。日本侵略者曾制定每年递增 100 万吨铁矿石的掠夺计 划,预定分三期实现,第一期年产铁矿石 100 万吨,第二期年产 200 万吨, 第三期年产 300 万吨。日军出于侵略战争需要,把掠夺石碌铁矿作为“当务之急”,在日政府的再三督促下,驻守这一带的日军横须贺镇守镇第四特别陆战队(简称横四 特)司令极垣亲任现场开发督战队长,指挥军队将管辖处的居民强行逐出, 征用各地劳工,在日军的严密监视下突击动工,建港口、筑铁路、开矿山。 曾任北黎日室公司庶务课长的日本人河野司在其《海南岛石碌矿山开发记》中称:“海南岛石碌矿山的开发是在大东亚下,南方地区的最大开发企 业”;“从日本来的工作人员有四千余人”,可见日军对该矿的重视程度。 为掠夺石碌铁矿,日军先后共投资 2.2 亿日元,占其在琼矿业总投资的 80.4%。1940 年 10 月,开始兴建八所港码头(两个五千吨级泊位之一作输出石碌铁);1941 年,石碌铁矿投入生产;1942 年 4 月,石碌至八所 53 公 里铁路线通车;同月,铁路第一次运出铁矿石,八所港第一船矿石出港;至1944 年 2 月,在 14 个月里,为抢运铁矿有 41 艘矿石船驶往日本②。此后, 由于盟军飞机的空袭,矿石输出日渐减少。至 1945 年 1 月,因海上交通被盟 军切断,矿砂不能运出,石碌铁矿被迫停产。据统计,在整个开矿期间,共 采掘铁矿 695274 吨,掠运日本 694945 吨。其中:1941年开采 5000 吨,运走 1620 吨;1942 年开采 95724 吨,运走 96690 吨;1943 年开采 393553 吨,运走 397855 吨;1944 年开采 200997 吨,运走 198780 吨①。 日军的野蛮洗劫,给矿山造成极大的破坏。

田独矿区位于海南岛南部崖县榆林港东北处(今三亚市田独镇东南黄泥岭西北山麓),为一中型富矿,含铁 58.29%。日军侵占海南岛后,1939 年 3 月即派海军特务部北浦大佐带领地质队和 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资源调查,发现了田独铁矿资源。后又派“石原株式会社” 技师松山到田独详加复勘,勘查结果认为,该矿区储量虽不多(当时估计只有 150 万吨,实际上为 500 万吨左右),但质量优、品位高。因此,日本政 府授命“石原株式会社”投资开发,先后分三期进行掠夺性开采,为运输矿 石并专门修建田独至榆林港 11.5 公里铁路线。石碌和田独铁矿的劳工来源很广。外国劳工有从朝鲜、印尼、印度等国 抓来的。中国的劳工主要来自台湾、上海、广州、汕头、厦门、青岛、香港、澳门等沦陷城市,绝大部分是失业工人和学生,也有 10~12 岁的重工。这些 劳工有的是日军直接或通过伪政权用暴力手段抓捕来的;有的则是利用日伪 机构在各地开设各种承包公司,用欺骗的办法“招”来的。如上海的吴淞劳 动部、香港的合记公司就是他们的“招工”机构。他们张贴广告,到处宣传, 说:“到海南岛做工好,每日三餐吃得饱,还有椰子、菠萝,每月另有 21 元(日本军票)工资,去时还有 30 元安家费,一年为期”等等②。据当时被 日军从台湾抓来幸存至今的老工人们回忆,那时日本人在台湾以招工为名, 说来海南做工,每天工钱两块日元,时间半年。这样,处在侵略者铁蹄下饥 寒交迫走投无路的劳苦人民,许多人上当受骗,签了合同书,然后一个个被 塞进“猪仔仓”船运来琼崖。据不完全统计,日军利用欺骗和暴力手段抓来 的外地劳工先后有 68 ,每批约 300~500 人,共 25000 余人(仅 1940 年 8 月一个月,由香港入岛的劳工就有 2700 名);加上日海军特务部在海南岛各 地通过日伪县、乡、保政权强抽的 1 万余人,总计 4 万余名劳工①。

从各地来的劳工分别被驱赶到矿山、码头、铁路和电厂等处做苦工。日本侵略者掠夺石碌和田独的矿产资源,是以半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进行的。当 时,矿山运输系统大部分未建成,电铲设备仅用于开拓层面及公路,对于生 产层面的矿石采掘及装车,全部靠劳工体力来完成。人力装车后,用卷扬机 运往矿仓,再用 20 吨矿车运往八所码头。由于生产流程比较简单,劳工的劳动强度极大,并随着日军的加紧掠夺而不断加重,每天劳动时间长达 11~14 个小时,矿工每人每天要挖矿石 8 吨,运矿工每人每天要抬矿 4 吨,挖土方 每人每天要挖 5 立方米,完不成任务就不给饭吃,或遭毒打。日本侵略者还收买一批汉奸、卖国贼做总管、头目、二手等,充当他们 的鹰犬。在日军派遣队和工头的残酷统治下,劳工们进矿山犹如进了阴森恐怖的地狱,过着非人的悲惨生活。他们穿的是麻包袋和洋灰袋做的衣服,吃 的是黑糊糊的饭团,住的是几十人挤在一起的茅棚和临时帐篷。每天天不亮, 工头就吹起哨子,手拿皮鞭赶劳工下床,点名上工,病了被看作是偷懒,不 给饭吃,还遭毒打;染上传染病便被活埋或烧死;逃跑抓回来或者捆绑毒打, 或者立即枪毙。劳工王茂松得病未死,日军见再也榨不出油水,命令抬去埋 了,他在担架上枯黄的面孔被眼泪所浸湿,但抬到坑边,也和死人一样被毫 不留情地抛入坑里活埋了。1943 年秋,两个因劳累无法忍受的广州人,趁黑 夜逃跑后被抓回来,总工头把劳工集中起来,当众就将这两个劳工斩首(地 点在今河南市场西侧),并声称如果谁想逃跑,就是这样的下场①。当时对付劳工的十大刑罚有:(1)水电交错;(2)“吊飞机”;(3)折骨;(4) 割筋;(5)狼狗咬;(6)滚水浴;(7)当活靶练刺刀;(8)鞭与棒;(9) 半截活埋;(10)砍头②。此外,还有电牢、火牢、水牢、狱牢等等名目③。 劳工们起早摸黑地做苦工干重活,可连肚子都填不饱,特别是 1943 年后 更糟,日军名义上规定每个劳工每天配给三两二钱米,实际上经常用玉米、 蕃薯干和南爪代替,还被总管、头目、二手和饭堂层层剥削,到工人口里的 粮食就更少得可怜了。由于劳动强度大、伙食差、环境恶劣、气候炎热、饮 水不卫生,因此矿区发病率、死亡率很高,常见的是发高烧、下痢、烂水脚 等,许多劳工因劳累生病、惨遭毒打后浮肿、伤口发炎无法治疗致死。对死 亡的劳工,开始还能一个一个地火葬,后来死人多了,专门成立一个埋尸班, 每天要挖一个坑,把所有死亡的劳工扔到坑里,然后放火烧,烧死尸的地点有两处,一处在今石碌西桥,一处在钢铁厂高炉处。 从大陆沦陷区来的劳工,最不幸的是女青年学生。1942 年春后,日本侵略者在石碌矿山脚个开办了一间“慰安所”④,以招护士、女工等为名先后从大陆骗来 300 多名青年妇女强迫送进“慰安所”作慰安妇,她们中,大部分 是大学生和中学生,日军在周围设置了森严的警戒网。来“慰安所”的都是 日军官兵和工头,慰安妇在接客时稍有怠慢,便惨遭毒打,许多人被折磨至 死。一个来自香港叫黄玉霞的慰安妇,因不堪凌辱,乘夜深人静在一棵弯弯 的大树上上吊自尽。另一位叫娜芳的慰安妇,跟着 10 多个姐妹一起逃出苦海 后,却无颜再回家,从悬崖上纵身投海,沉尸异乡。到日本投降时,幸存下 来的慰安妇只有 10 多人⑤。1944 年,惨无人道的日军制造了“十所大屠杀”事件。原来日本侵略者在八所村办一“富民公司”,内设茶室、赌场、烟馆,以供头目、二手等享 受,后来对外也开放,只要有钱不管什么人,包括一般劳工都可以进入。这 年秋的一个晚上,日军借口说有游击队潜入活动,将整个村包围起来,一下 抓走 100 多人,除个别头目被保释外,其余的于翌日夜里被用汽车拉到十所 桥附近秘密枪杀①。在日军侵占的六年中,石碌铁矿劳工病死、饿死、被打死、烧死、活埋的,不计其数。到日本投降时,原 4 万余名劳工仅幸存 5803 人②。1945 年平 均每日死亡达 8 人之多。日军使用法西斯手段掠夺资源,致使无辜的劳工惨遭杀害和深受磨难。据老人们回忆,直到解放后的 1952 年前后,在石碌山半 山腰,还能看到当年死难劳工的累累白骨,令人触目惊心。



① 《昌江文史》第 2 辑第 45—46 页。
② 《海南铁矿史》第二章第三节。
③ 《日伪时期石碌铁矿死难矿工纪念碑碑文》,1965 年 10 月 1 日立。
④ 地点即今石碌河南派出所和县供销贸易公司的所在地。
⑤ 何十里:《石碌铁矿“慰安妇”调查实录》;《石碌铁矿史》第二章第五节。
① 《昌江文史》第 2 辑第 46 页;《八所港史》1963 年本。
② 《海南铁矿志》(1939—1983)第 6 页。

  田独矿 1944 年 5 月份有劳工 7940 人,到 12 月份仅存 5792 人。据不完 全统计,田独矿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的 5年多中病死、饿死、烧死、打伤、 活埋、枪毙的劳工共有近万人之多,都埋在田独村旁的土坑里,人们把它称为田独万人坑。这个“万人坑”是日本军国主义掠夺中国资源,杀害中国人 的历史见证。

  田独铁矿从 1939 年动工,1940 年投产。日军先后投资 2000 万日元,占 其在琼矿业总投资的 117%。到 1944 年共开采矿石 2691623 吨,掠走 2687689 吨③。1944 年因盟军飞机封锁而停产。

  日军在占领海南岛期间,从石碌、田独两矿总共掠夺了矿石 338 万多吨。 日本帝国主义掠夺我国海南资源特别是铁矿资源犯下了的滔天罪行,是 日本历史上极不光彩的一页,深深地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1945 年,王钦寅 编著的《琼崖抗战纪》一书叙述日军在琼“掠夺矿产及物资”情况时写道: 敌寇南侵,原为抢掠物资,供给军用,以补其先天之不足,登陆后即着手 强征民夫,整理公路,修筑海口、黄流、榆林飞机场,建设书场码头、潭口 铁桥,开筑榆林军港,及铺设石碌到榆林 200 余英里之铁路,凡诸措施,皆 为掠运物资而设,故其开掘定安羊角岭水晶矿、石碌、田独铁矿,倡设东方 水电厂、莺歌海盐田、八所渔场制冰厂,并设抽水机灌溉干燥高原,增加稻 谷产量,所有收获及诸物资,皆运往日本供其需要。上述建筑开掘,均征民夫,或死于棍棒,或死于土水,或死于积劳,或死于蛇蝎,开山死于峭崖崩 压,凿港死于深水沉溺,统计数不下七八万人①。”日本侵略者掠去的海南资 源,无不沾满了中国人民的血泪,对这一空前的浩劫和惨剧,海南人民是永 远不会忘记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目的罪恶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是谁也无法抹掉的!
(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徐冰曹燕)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