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金榜题名时 几家欢乐几家愁

本帖最后由 hysonchen 于 2013-1-8 01:38 编辑

金榜题名时 几家欢乐几家愁
/陈旭 美国世界日报周刊  January 06, 2013 s

每年12月大学金榜题名开始,各大学陆续公布录取新生名单。有人早早如愿以偿,有人痴痴期盼,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就笔者而言,这些经历早已是陈年旧事,现在只想分享一些经验,或许能对某些读者有帮助。

普通高中毕业 哈佛录取

我的女儿就读的只是一所普通高中,亚裔也不多。申请竞争全美Elks基金会的奖学金时,马里兰州分会负责人把申请资料退回补充,我看到资料中已拆封的学校老师写的推荐信,评价相当高。例如,说她是个有深度思考的学生,全A的成绩并不足以说明其更高智力…。最后,女儿获一等奖6万美元的奖学金,就在那年,她是就读的高中唯一被哈佛录取的学生。

哈佛毕业想读医学院的 Md/Phd,就是医学博士加研究博士双学位计划。大四到一位哈佛医学院教授的实验室做项研究课题,赶在毕业前完成论文。由于Md/Phd计划对学生研究能力要求较高,于是毕业后先在哈佛另一个教授的实验室申请一份工作,增加一些工作经验,同时完善先前的论文,希望能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为申请医学院添加一些筹码。论文寄出后,得到编辑的修改意见。再补充后寄回,就如同石沉大海,没有音信。

等到哈佛、约翰霍普金斯、康乃尔医学院的一封封拒绝信纷至,她有点紧张。新到实验室的负责人,也给我女儿写过推荐信,谈话时得知情况,出于好意说可以帮忙问问,他说不便去询问哈佛医学院招生办,因为招生委员会只欢迎教授写推荐信,不喜欢教授插足招生决定。但他来自康乃尔医学院,他说他有「哥们」好像有在康乃尔医学院的招生办工作,可以了解一些情况。当下打电话给康乃尔的教授,对方说他手头没有申请档案,让女儿第二天自己打电话去。

第二天康乃尔的教授说:学习成绩、考试成绩都还过得去,不过也找不出特别突出的地方,几封教授的推荐信也不够有力,你新实验室的教授给你写推荐信时,你到他实验室工作不足两个月,他对你的了解有限,写再好也不管用。拒绝就是决定的事了,没有可能翻案。

其实,我在参加女儿哈佛毕业典礼就关察她的几个华裔同学,入学时个个几乎全是SAT满分或接近满分,但毕业时也没显示多少优势,当然这只是我的很小范围的观察,不是什么统计资料。哈佛的统计显示,哈佛录取学生中95%是高中年级GPA排名前10%的学生;SAT成绩的25/75 百分比是:2080-2370,也就是25%的学生分数在2080左右,75%的学生分数在接近满分(2400)的2370;ACT分数25/75 百分比是:31-35,满分是36分。不过哈佛招生部主任威廉‧菲兹西蒙斯(William R. Fitzsimmons)说过,「在哈佛的学生中,高中成绩及其它单科的统考成绩比起大学入学考试SAT或ACT的分数,都更能预期学生在大学是否成功。」所以人们常说美国大学招生SAT成绩只是个门坎,考不好,入名校可能没戏,考好了却也不能保证被录取。
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就象打篮球身高很重要,但不是身材够高就能去打NBA。姚明身高是2米26,身高有优势;林书豪身高1米91,在NBA还算是矮个子,但也不影响他的发挥;而NBA绝对不会想要象穆铁柱2米28那样有身高却不灵活的球员;他们最想要的是乔丹(身高1米98)那样有身高又有高素质的球员。
平心而论,在哈佛精英会聚的地方,女儿早已风光不再,表现平平也是再正常不过。她伤心之余,幸好还有保底的本州岛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录取。等到医学院开学时,搞一个新生研究成果奖,这时正逢我女儿论文发表,还得了一等奖,并获得学校几百元的奖励。

美国教育优势  强在后劲

说到读Md/Phd双学位计划,要在医学院多呆好几年,好处是医学院学费全免,还给生活津贴。女儿哈佛的一个成绩很优秀的华裔同学说他父亲却不太赞成他搞研究,他父亲从国内医学院到北美,不能行医,只能去做生物研究,但并非在国内的精英到北美做科研就能硕果累累,难免心理有点不平衡,他说他父亲有时抱怨到北美大学从事的是养白鼠的工作,所以不赞同他去做什么研究。还是老老实实读完医学院,做一个收入高,又体面的医生。女儿说只做医生,整天看同一类的病人,跟修车工也差不多,会很无聊的。不过我总担心,做研究泡实验室也会无聊,小猫钓鱼,三心二意,怕到时候什么都做不好。不过我相信小孩长大了,自己的决定总是最好的。父母最多只能在人前人后唠叨几句。

说到做研究就得提到创新、创造力这些问题。读书考试成绩好基本上是学习能力的体现。但并不是考试分数高,创新能力也强。就像擅长背诗与会创作好诗不是一码事;会临摹的画匠,不一定是优秀的画家。笔者观察美国初等教育看似落后,但到大学,研究院就越显其优势,笔者以为美国教育的思路是认为没必要让小孩背诵太多或过多地临摹,所以不会要求学生没完没了地练习做题。
女儿在美国从小学到高中,常常见她要做些研究课题 (Projects),要从应试的角度去看,中小学生搞什么实验课题,探究发明纯属瞎折腾。但后来笔者体会到,中国人从西方引进科学,数理化考试分数甚至能超过西方人,但在科学上中国人却没什么突破,原因或许是中国人把数理化当四书五经来读,定理定律背得滚瓜烂熟,学到了科学知识,却没真正掌握科学的方法。

独立思考习惯  有助创造

所谓科学方法,简单说就是科学家找到问题答案的手段,它是寻找解决问题方案,从测试各种数据中得出最佳结果的研究过程,也就是探索真理的过程。所以科学方法包括:展开研究、确认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取得结论等等步骤。小孩像过家家一样做些课题,重要的是从中学到科学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有助于创造力的提升。
比尔‧盖茨、马克‧恰克伯格大学都没毕业,他们在软件开发上的成就多半是得益于高中时对计算机软件的兴趣和所打下的功底。那些整天在复习做题的高考状元不可能具有这种素质。

值得一提的是与创造力紧密相关的想象力。想象力被认为是创造力的源泉,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当今媒体上有很多对中国学生成绩优秀而创造力不足的批评。有个典型的例子说:老师在黑板上画个圆,幼儿园小朋友会说像太阳、月亮、或说是块大饼,到大学生只剩是零或英语字母的「O」了。以此说明学校扼杀学生的想象力。

不过笔者却以为中国人从来就不缺乏想象力,中国人的想象力与西方人的想象力还有点差别。西方神话中的人物想飞天,多少还长个翅膀;中国人的飞天梦想飞就飞,嫦娥奔月吃错药也能登月。笔者不是想说嫦娥奔月的想象有什么不对,而是想说想象要搞清楚艺术想象和科学想象的不同。嫦娥奔月满足人的欲望和幻想,作为艺术想象是很美好的东西,是一个好故事,是一幅好画面。但不能把艺术想象和科学想象混为一谈,那样可能后果很荒谬。你看日本地震引发核泄漏,日本人还没想到,中国人已经想到屯积食盐,而且这种惊人的想象力,迅间能得到广泛地共鸣,举国上下抢购食盐。
有学者做过研究,给草地、牛和鸡进行配对,几乎所有被调查的东方人都毫不例外、不加思索地回答牛和草地配对,牛吃草似乎是明摆的事实。但西方人却有较多回答是牛和鸡,因为它们都是动物更符合逻辑。笔者以为,美国的教育蛮看重基本逻辑推理,SAT考试也体现这一点。

三兄弟最「笨」者  获诺贝尔奖

中国人对名校的感情特别深厚,笔者参加女儿毕业典礼时,演讲嘉宾是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博士。朱棣文出生美国,1970年本科毕业于罗格斯特大学, 1976年获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又被授于哈佛荣誉博士学位。朱棣文出身读书世家,父亲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美获麻省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朱棣文说,和许多华裔家庭一样,兄弟姐妹的学业成就对他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他是三个兄弟中念书最「笨」的一个。朱棣文在演讲中说道:「我很感激从哈佛获得荣誉学位,这比你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我是我们家学业上的『弱智者』,我哥哥是哈佛医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我弟弟是哈佛法学院的博士。当我获得诺贝尔奖时,我想我母亲会很高兴,但并非如此。当我一早就通报这个喜讯时,她只回答『不错』,就把话题转到『你什么时候回来看我』。现在我成了我们兄弟中最后一个哈佛学位的获得者,也许母亲会满足了。」

朱家三兄弟,没上过哈佛的朱棣文成就最大,可见哈佛并非万能,佼佼者依然还是凤毛麟角。所以笔者相信选择最适合的大学有时比选择最好的大学可能更重要。女儿一个哈佛同学,他母亲是大学教授,他上大学前已经旁听过很多的大学课程。到哈佛却有点不能适应,第一年结束就有两科没通过,必须休学一年,自我调整,以观后效。学过很多课程,并不等于学习能力强。也不是学生不努力,而是潜力不足或是过去的学习方法有问题。所以笔者一直觉得培养小孩很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增强,而不是上更多的课外班提高分数。

回过头来想想女儿哈佛毕业,教授没写特别好的推荐信也就不奇怪了,在精英汇聚的哈佛,你没有突出的表现,教授对你没有深刻的印象,当然也写不出好的推荐信。

不过,哈佛的学生还是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女儿大四做的研究课题,有两个指导教授,一个是本科哈佛学院的教授,一个是哈佛医学院的教授,毕业前她草草了结课题。但毕业后两个教授依然花时间和她讨论论文,做学问不是只为了混个毕业文凭。论文被一个学术会议接受时,两个教授还分担她参加学术会议的差旅住宿等费用。

读名校的另一个优势大概是交友更广,同学遍布五湖四海,世界各地,也许视野会更宽些!


Read more: 世界新闻网-北美华文新闻、华商信息 - 《广场》金榜题名时 几家欢乐几家愁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