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转载:考医生的故事

最近在网上闲逛,看到一些在美国考医生,和做住院医的
故事,非常幽默有趣,随手慢慢转来,供大家分享。

作者河边,大概是协和84-85级的,砍功扎实雄厚。

考医生的故事(一),作者:河边

最近,看到力刀博客里有好几篇网友写的关于在美国考医生,MATCH的真实故事,觉得特别有启发和鼓励的意义。正好我周围有很多朋友也在做这些事情,有的住院医都做完了,有的正在做,有的今年参加MATCH,有的正在准备考试。现在就把这些人的故事简单讲一下,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寓意。


老王,长老胡好几年的师兄,毕业后想出国又没有钱。老王不靠别人,就靠自己,毕业时要求分到一个清闲的技术科室,不当医生。然后借着大学的名,开了一个助听器的小门脸。几年下来,老王觉得挣的钱够帮助自己出国时就出国了。出国后,老王做的是脑神经方面的研究,一做就是近十年,在一所名校做到了小老板的级别。老王是2003年MATCH上精神科的,所以老胡找住院医位置时老王都快毕业了。老王帮老胡递过简历,但是,老王的大学太著名了,所以老胡连面试也没得到。老王其实早几年就考试了,但没有积极去MATCH。老王在真正MATCH上之前,去精神科见习了一阵子。一般人家都不喜欢接受见习,但老王做研究时认识一些精神科的主治医,所以情况就不一样了。老胡报名前问老王,精神科怎么样。老王说,很好,至今不后悔。这就坚定了老胡报考精神科的决心。

寓意:
老王是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想当年出国是需要海外关系,经济担保什么的)出国的。出国后先做了很多年研究,然后就在原地找见习机会,MATCH。按部就班,顺理成章,虽然步伐慢了一点。现在MATCH越来越难了,要求动作快,考分高,老王的策略不易成功。

老张,比老王小个一两年吧,老胡的高年师兄。老王毕业后先在国内工作,做的是ICU。后来MATCH时当然还想做ICU,但最终进了麻醉科。十多年前,麻醉科,放射科,病理科基本处于招不满状态。再好的大学PROGRAM,只要你USMLE考过了,基本上只要报名就有可能进去。现在有时能见到一些痞了吧唧的中国人在当麻醉科主治医,就是那时进去的。当然,老张是个挺认真的人。本世纪初,我刚到美国没多久,在实验室附近一小店吃午饭,就有一个痞了吧唧的中国人过来问我干什么呢,我说在实验室干着呢。他说实验室有啥干头,我是麻醉科医生,工作挺清闲,有事儿找我。当时挺不喜欢这个人。现在行情不一样了,麻醉科根本进不去了,太抢手了,而且特别忙,特别累,真是此一时彼一时。

能在一个专业低潮时进去,等过几年做完住院医时突然有变成热门抢手的专业,这应该是最好的结局。现在,麻醉科,放射科,病理科都成了热门专业,说到底原因不外乎收入和LIFE STYLE。麻醉科是收入高,放射科是因为有了放射介入治疗收入高了,病理科是因为从五年减到四年而且LIFE STYLE好。几年前物理医学和康复也没人愿意去,一般被当作BACKUP才报,现在物理医学和康复也不容易进了,因为这个专业能做点小操作(PROCEDURE),有操作就能多收费。现在,想报这个专业得有物理医学和康复科的主治医给你写推荐信,说你有直接动手的临床经验,这对于FMG来说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对于我们来说,就不要再想着用物理医学和康复来做BACKUP了。

有一次在一个师兄老曹家PARTY上见到老张,跟我们说,去考吧,咱们学校出来的只要想考,还没听说谁考不成的。很鼓舞人啊。可是,据我现在的观察,现在MATCH越来越难了,可能真会有一些人落马。老曹也是个聪明人,但他出国太早,没拿MD学位就出来了。有些人,象老盖(老盖的故事以后再讲),只差一年就能拿MD学位的,他们在美国干了几年实验室工作,发现去考医生才是出路,于是纷纷跑回自己的母校,要求补完一年。那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现在,老盖都当上专科医生开业好几年了。老曹在美国读了PHD学位,发现IT行业前景不错,就赶紧选了几门科,一脚踩进这个领域。由于进去的比较早,现在工作还比较稳定,从国内找了个老婆,买了个房,生了个娃,一家三口,打打闹闹,过着快乐的日子。老张是开着ACURA的大吉普长途而来的,聊起车来,就问老曹开什么车,老曹吞吞吐吐说是“SANTE FE” ,老张听不懂,只好问是什么厂家。老曹就更吞吞吐吐了,嘴里乌鲁出个HYUNDAI,老张听成HONDA了,就说“没听说HONDA有这一型车啊。”我们在边上听着直想乐,老张不会是故意装糊涂吧?其实,比起我们这帮刚来美国没多久的实验室博士后来,老曹在公司工作,是富的,老曹买新款SANTE FE,我们好多人都开着二手小SEDAN呢。

寓意:
一.要早,要早!早些年只要考过了,就能进这些现在很热门的科,现在做梦都别想了。
二.趁着低潮时进入一个看涨的专业是最好的选择。现在精神科还处在低潮,但已经有很多人开始认识到精神科LIFESTYLE比内科好,而且精神科这些年随着脑神经科学的进步进展迅猛,新药新理论层出不穷,操作也开始增多。此时不进来,过几年恐怕想进也难了。

From: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 ... 02&postID=12826

考医生的故事(二) 作者:河边

老戴,原来在国内巨著名一医院心内科工作,被送到美国进修临床。后来他们周围的人都在考试,老戴觉得这有什么难的,别人能考自己也能,就跟着一起考。考完了就去MATCH,由于有临床老板的支持,加上那是很多年前,MATCH不象现在那么困难,很容易就MATCH上了。问题是老戴的动作太快了,要去上班时不要说绿卡,连工卡都没到手,所以得晚去几个月。PD想不要他了,但主任喜欢老戴,说这位置就给他留着,宁可废了也不找别人。老戴是一家两制,老戴考试,老戴老婆在实验室干着办绿卡。过了几个月工卡下来了,老戴就去上班了,老戴至今特感谢主任给他留着位置。后来,老戴又作了心内科FELLOW,现在已经开诊好几年了。老戴是我们这帮朋友里当医生的先驱。老戴来美国是进修临床,不象我们很多人要先在实验室干上好几年挣钱挣绿卡。据老戴自己讲,他住院医作得相当努力相当出色,他挂在嘴边的话是:“我就不相信自己比他们差。”老戴经常鼓励朋友们去考医生,还给写推荐信,在朋友们眼里是一个非常高大,正面,阳光的形象。不过,老戴和老盖在一起时,两个人就原形毕露,什么荤的素的都说了。等讲老盖的故事时再说吧。

顺便说一下老戴老婆。后来她想生的孩子也都生完了,实验室也干腻了。看自己老公就那么当上医生了,突然觉得考试有什么神秘的,自己也想试试,但声称自己不想MATCH。考完后,她就在那儿吭哧吭哧自己报名,也不见老公帮自己,气得要命。老戴嘛,心内科开业也忙得很,既然你不要求帮忙也就不管。最终老戴老婆报的PROGRAM又少,报得又晚,看看这一年也没啥指望了,老戴就去跟自己原来在过的PROGRAM说了一下,人家就给了一个面试。只有PD一个人面试了老戴老婆,PD说,你显然离开临床很多年了,先跟着见习几个月,然后再要你。老戴老婆当然只能说行,这是她唯一的面试。结果,没过多久,PD又改主意,说不用提前见习了,你被录取了。老戴老婆自己说考分一般般,结果就这么被录取到一个大学PROGRAM里了,自己都觉得挺意外。这几年参加MATCH的朋友大概都知道,中国医学院毕业的参加MATCH,能进入大学的内科PROGRAM的可能性几乎是零。老戴老婆显然是沾了先生人际关系的光。现在,老戴老婆住院医也做完了。由于老戴做心脏专科里的专科,工作忙,收入高,老戴老婆决定自己必须清闲一点,两个人总得有一个人多管管孩子。老戴老婆找了个只出门诊不管病房也不值班的工作。现在,在这个不算太大的城市里,老戴一家实质上是当地华人的领袖和楷模,老盖一家也是,容以后再述。

寓意:
一.一个人负责办绿卡,生孩子,带孩子,工作挣钱,管理房产家务等所有事宜,另一个人全力以赴去考试。先当医生的则可以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帮助另一个MATCH,这是个很好的策略。
二.想MACTH内科的大学PROGRAM,没有人际关系很难,但如果有照顾配偶这种人际关系,还是可能的。
三.做自己原来的专业,再做原来专业里的小专业,也不用去试验室干几年,老戴的速度是最快的,而且最得心应手。但现在MATCH太难了,很多人都不得不改行。比如原来做外科的改做病理科。原来做内科的该做精神科,家庭医学。
四.很多先驱都很愿意鼓励和帮助后来者。后来者要积极寻求这些朋友的建议和帮助,不要不好意思。

From: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 ... 02&postID=16178

考医生的故事(三),作者:河边

老盖,是比老张晚一年的师弟。老盖没毕业就出了国,所以没拿到MD学位。在美国做了若干年实验,发现玻璃天花板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就是说,即使你聪明,你努力,也不见得得到应有的提升,还要靠运气,靠老板,靠人际关系。这些都是我们这些外国人做不好的。正好,当时有大批的人开始考医生,老盖一合计,自己当初差一年实习就能毕业拿MD学位了,何不试试重返医学院,完成当年未完成的学业。和原来的医学院一磋商,医学院领导同意,当然,得付费。这是双赢的事情啊,老何他们可以拿到锃新的MD学位,领导们可以拿到坚挺的美元。这事情发生在十多年前。

当时,有好几个老盖一样的师兄回来当实习医,老胡就带过两个。由于是自己的师兄,老胡根本就不指望他们干什么活。这帮人也很有意思,整天就是到病房晃一下,打个招呼,讲点故事和笑话什么的,然后就消失了。既然对他们没报什么希望,自然也就没什么失望,老胡和这帮师兄们处得还不错。后来老胡也考试了,才想明白当时那些师兄们不好好在病房干活,但其实也没闲着,估计是躲到什么地方准备考试去了。老盖就更忙了,利用这段时间,还和几个师妹交上了朋友。没过一两年,老胡的同班同学小伊离开医院,来到美国,到了老盖所在的大学,最终和老盖成了一家子。

闲话少说,老盖在纽约一家医院做了内科的住院医。老盖在国内没当过医生,所以一开始在纽约做实习医时挺困难的。现在老盖讲起过去的故事象笑话一样,但想当初肯定也是很困难的。老盖说,刚开始干时,不知道开什么药,开病人看到一半,找借口躲到一边去查处方手册。有一次要给病人做关节腔穿刺,以前哪做过呀,借口要去准备穿刺用品,赶紧翻书现学。现在ECFGM 关于连续工作多少小时都有规定,一些PROGRAM还有规定,比如高年住院医一个夜班最多收十个病人,实习医一个夜班最多收多少个病人。老盖说,他有一次值夜班,两个人狂收病人,一夜两个人一共收了二十多个,收晕了,累惨了。回想起做住院医时候呼机的声音至今还觉得胆寒。后来,老盖做了血液病/肿瘤的FELLOWSHIP,成了专科医生,挣钱比做普通内科要多,管的病种也比较集中,老盖对这个结果还比较满意。

顺便说一下内科的一些专科。心内科比较忙,有些病人病情比较急,收入比较高,特别是做心导管的,那是专科里的专科,忙,但忙得有成效。血液病/肿瘤也比较挣钱,不知是不是因为要做化疗。胃肠消化科近年来很热,据说和结肠镜筛查的普及有关。呼吸科经常跟ICU联系在一起,有些医院的ICU主要靠呼吸科的FELLOW干活。呼吸科有些病人病情也很急,但呼吸科收入也不错。内分泌,感染,还有过敏等专业没有太多急诊情况,LIFESTYLE比较好,还只需要两年,而不是三年,缺点嘛,就是挣钱少。一句话,天底下没有白掉的馅饼,反正好事不能都让一个人占了。还落下了什么,风湿免疫?好象收入居中,也不属于最忙的。

老盖的老婆小伊差不多2000年开始做家庭医学住院医,当时小伊才出国两三年,算是下手快的。之所以能够下手比大部分其他人快,一个是因为不用等绿卡,一个是因为老公刚趟过路,不用摸着石头过河自己瞎闯。家庭医学好不好,问问小伊,会告诉你相当值得一去。家庭医学毕业出来可以开业,也可以去和一些机构比如养老院合作,也可以多做一些健康查体方面的事情。总之是路子很广阔,做到一定程度时,雇人帮你看病,自己主要进行管理,可以很少看病人照样收入大把,这是有先例的。就是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当然,这需要时间。到现在为止,小伊也还停留在看病挣钱的初级阶段。小伊膝下有一个接近学龄和一个刚三四岁的小朋友,小伊除了雇人每周照管两天之外,剩下的时间还需要自己接送几天,所以小伊现在是半职工作。

老盖当年念医学院,那个班里大部分人是北京来的男生,整天互相斗嘴,痞得不行,这个习惯一直带到了美国。只要老同学一见面,嘴里就笑料不断,互相挖苦逗乐没个遮拦。没有老同学时,就把老婆当靶子用来练嘴――就像猫需要磨爪子一样。事情也真巧,偏偏小伊师妹却是个厉害人,将将能把老盖降伏。看着两个人当着客人的面在那里半真半假地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互不相让,真有点像回到了二十年前的大学时代。所不同的是,两个人还没来得及互相来上几句,就有小朋友跑过来要让抱或让削苹果,于是不得不收起一副峥嵘面目,立马在脸上堆出慈爱的假笑。

扯远了,总之,老盖和小伊两口现在都在跟人合伙开业,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和老戴两口一样,老盖一家子也是当地华人的偶像和领袖。过年办春节晚会什么的,老盖一家作为当地华人中的富人,理所当然地总是多捐一点钱,这都成了习惯。在纽约,洛杉矶,芝加哥之类的超级大城市,做个医生没人把你太当一回事。但在小一点的城市就不一样了,在这种城市里当医生,绝对收入比在大城市高,生活花费又低,房子便宜,其他的富人少,就显得相对很富了。在小城市里,警察对医生很尊敬,有的时候超了速,让警察看看你医院的ID,说自己正往急诊赶,警察很可会就放你一马。换了在纽约,恐怕警察就不买你医生的账了。

寓意:
一.象老盖这样差了一年,临时回去补一年,舒舒服服地,有大把的时间看书,最后还能得一个锃新的MD学位,真是太理想了。要说老盖那批人能想出这么一个办法,真够高的。过了那个村就没了那个店,后来没听说还有类似的事情。
二.作内科的话,将来选什么小专业可以有很不相同的结果,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希望选择,当然也可以三年住院医训练结束后直接就找工作,做PRIMARY CARE PHYSICIAN或做HOSPITALIST。老盖当年选肿瘤还不算太难进,现在肿瘤已经很抢手,不太好进了。都是收入在起作用。
三.毕业后去什么地方PRACTICE,有时不象想当然的那样(觉得大城市收入高),所以要多问问过来人。
四.小伊没有绿卡的问题,又有人先趟过路,自然就会动作快一些。不过,这话不能让小伊听见,听见了连我一起骂,肯定会骂我胡说。行,我是胡说,是小伊勤奋加聪明干出来的,跟老盖一点关系也没有。

From: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 ... 02&postID=20030

考医生的故事(四),作者:河边

跟一个人同学一次,又在工作时都选在同一个小科,这样,两个人的关系就显得格外有渊源。

陆,跟我是小学的同学,由于是同班同学,就不好叫小或老了,所以就叫陆。想当年,念书都是就近,所以我和陆不但是同学,还住在一个家属院里。小学毕业后上了不同的中学,又上了不同的医学院,一直保持着联系。终于,医学院毕业,两个人先后分到了同一个医院的同一个科。为什么有先后,因为医学院的年头不一样多嘛,不是因为没考上大学从新考耽误的,要是那样就太没面子了。闲话少说,陆工作没几年就随做基础研究的夫人去了欧洲,欧洲大家都了解,很不错,两年就能拿PHD。问题是在欧洲很难留下来。所以陆就转战加拿大,都拿了加拿大绿卡了,想想还是到美国好,因为在加拿大基本没有重操医生就业的可能。到了美国,陆在实验室一边混着一边看书准备考试,到后来时干脆跟老板明说自己就是要去考医生的,老板居然也没把他辞了。另一边,夫人在实验室使劲干,出文章,办绿卡。现在,陆已经做完住院医,正在做肿瘤的FELLOW,其实不是原来在国内干过的小专业,但哪里有金子就奔那里去,太容易理解了。

老陆,是长我一年的师兄。我在一年后分到老陆去的同一个科里,所以要说我们两个缘分也不浅。老陆先于我几年到的美国,在南方一个城市做博士后。不知是因为要考试,还是什么别的愿意,有些深居简出,好象和大家都失去了联系。最近,有一个正在做第一年住院医的朋友小侯报告,老陆到他们医院面试去了。我问老陆怎么样,今年多少面试,小侯说老陆好象不太想多说,只知道老陆今年是第二次参加MATCH。小侯说,我MATCH时,都主动把简历寄给已经在作住院医的朋友,什么都不保留。而且,报哪个医院,如果里面有自己原来就认识的朋友,早就先查出来先联系过了,不会出现临时意外碰见的情况。小侯说,你把自己的情况告诉给别人越详细,别人越能对症下药帮助你得到面试或增加面试成功可能性。此时不是保守或不好意思的时候。考分数低了得想考分低的办法,比如找那些对考分要求不高的专业,或者找朋友跟PD或FACULTY说个情,通融一下没准就能给个面试。至于说原来在国内自己比别人做医生还早,现在人家当住院医了自己才来面试,这就更不应该顾虑了。想一想少林寺,不管你原来干什么,也不管你岁数大下,早进一天庙门就是师兄,晚进的就是师弟,一切排行从新来过,过去的统统不算!

寓意:
一.只有美国网开一面,给外国医学院毕业生从医的机会。其他国家也不是绝对一个例子也没有,但都只能算特例。想一想,如果在美国上医学院要花费多少,就会觉得自己在其他国家的MD学位在美国能被认可,这个机会难得,确实应该抓住。也许过不了多少年,政策就会改变。反正这几年明显感到MATCH越来越困难了。
二.考试,MATCH,千万别保守,别不好意思。要放下包袱,放下面子,寻求一切能够得到的帮助。事实是,已经先走一步的朋友都经历过这个艰难的历程,绝不会笑话你或看不起你,如果你提供具体的情况,他们就能给你更中肯的建议和更切实的帮助。

From: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 ... 02&postID=23962

考医生的故事(五),作者:河边

老薛也是从国内出去的,在纽约相当不错的一个大学作实验室老板,现在当上教授也有几年了。下面几篇故事拿老薛的实验室当个背景,讲一讲老薛手下的博士后们考住院医的事。2000年,老薛刚当上助教授没几年,可以基本独立地当实验室的小老板,自己招实验员和博士后,但有时写的文章还送给他原来的大老板改一改,以示尊敬。那一年,实验室有老兆,老陈,老祝,老胡,小侯和小樱。巧的是,虽然经过几年这些人早就四散到不同城市,但都参加了2007年MATCH,而且大部分人都MATCH上了。更有趣的是,有的人都失去联系好几年了,通过面试又巧遇重新联系上了。

老薛工作很努力,也要求手下的博士后们努力工作,几年下来,老薛发了不少有分量的文章。大家都知道,一些美国出身的实验室老板喜欢做些能快出成果的课题,靠自己的写作功夫和人际关系也能发在还不错的杂志上。外国来的实验室老板,比如中国来的研究人员作到老板级别,则不得不选那些出活儿比较慢,人家不太愿意选的题目,比如做转基因或基因敲除小鼠。做这种题目的毛病是周期太长,需要少则两三年,多则六七年,而且万一不走运设计的转基因或基因敲除小鼠没有表现型,虽然不能说是完全白忙,但基本就发不到好的杂志上了。做这种题目的好处是,一旦做出来,下的结论比较结实,不需要繁琐的文字讨论,单凭过硬的数据就很容易让审稿人和被杂志的编辑接受,而且至少可以发在本领域的顶级杂志上(一般是三到十分的杂志),如果做的题目特别热门或重要,则可以冲击NATURE,SCIENCE,CELL,PNAS等顶级杂志。

现在老薛在他的研究领域也是一个腕儿了。老胡说去年MATCH后去看过他,老薛谈起做医生来,说自己想当年也考过,但当时自己的大老板说给他找了个FACULTY的位置,他最终决定还是接受了。由于他做了这么个决定,以后才会有老兆,老陈,老祝,老胡,小侯和小樱到他实验室工作。其中除了老兆本来就在美国,其他的人基本都是他从国内招来的。人生就是这么一环套一环,老薛要是决定去当医生,他手下这帮博士后的经历就会不一样。虽然说这些人既然决定要出国,即使老薛不招,也会上别的实验室去,但也许出来的时间会晚些,而且肯定不会是这几个人跑到一个实验室去。

老兆的个人经历很有传奇色彩。据他自己讲,原来在东北干过木匠,后来上医学院作了骨科医生。出国时岁数也不小了,英语也很困难,生活工作上吃的苦想也想得出来,就不用详细说了,而且和本文的题目关系也不大。当时老兆一家的策略是,由语言能力强一些的老兆老婆去考住院医,老兆先打工挣钱。老兆一直记得自己当年在餐馆打工吃的苦,所以去饭馆吃饭一般都会多给点小费,照顾一下那些餐馆的打工仔和打工妹。

老兆的口头禅是:“在美国什么书都有,没事你闲着也是闲着,你学呀。”,这既说的是工作,也说的是生活。老赵原来在国内从一个木匠到骨科医生,哪做过实验啊,他就是靠着这种不会就学的精神,先从志愿者干起,最终也成了博士后。在生活方面,老兆也特别能干,居然能自己烤月饼。老兆说:“美国着什么原料都有,想吃什么你就去买原料,从网上能查到做法,试几次就能做了。美国这儿不养懒人。”老兆只在老薛的实验室干了半年,要走时,老兆请大家吃告别饭,带来那种大的铝箔凉菜盘,总有快十盘吧。其中有生的三文鱼,自己做的牛肉,鸡,炒面,拌的海带什么的,老兆一个人全包了,都不带说大家各带几个菜会餐的。而且,老兆自己一个人背着这些东西,倒了好几个次车和地铁带来,真是吃苦耐劳的实诚人。

话题扯远了,还来说考医生。老兆后来慢慢就和这帮朋友失去联系了,直到小侯参加2007年MATCH才在纽约一家医院意外地见到他,老兆在那里做见习医生(EXTERN)。当时老兆正坐在护士站,等着看等会儿有一个操作(PROCEDURE),一抬头见到一队男男女女走过来,一个个穿得西装革履的,还有总住院跟着。在医院干过的人都知道,十一二月时,在病房里出现这么一队人,肯定是来面试的住院医候选人。老兆一眼就认出了其中的小侯,赶紧过去打个招呼,让小侯完事了给老兆打电话,一起去吃个晚饭。

吃饭时一聊,知道老兆其实准备考试很多很多年了,其中还有没考过重考的,好不容易考过了分数也不高。老兆虽然在美国十多年了,但毕竟原来英文底子差,来美国时岁数又比较大,所以至今英语是拽老兆后腿的一项。这种情况去MATCH,去面试,可以想象肯定很难让人家决定能接受老兆。老兆MATCH了几年也没成功,而老兆老婆,2000年老兆在实验室时就在当住院医了,现在连胃肠消化的FELLOWSHIP都做完了。老兆作医生的信念十分坚定,老兆老婆鉴于老兆这么多年对家庭做的贡献和牺牲,这回要狠狠地拉老兆一把。老兆老婆跟这家条件比较差一些的医院谈好,从自己比较好的医院调过来,条件是让老兆作一年见习医生。老兆说,作了这一段时间见习医生,学到了很多东西,虽然自己还在试验室做着半职每天都很辛苦。见到小侯时,医院已经接受老兆作2007年第一年住院医了。

老兆毕竟是老兆,为人实诚,直接了当。席间,老兆说,刚才看见那一队人里就你穿件羽绒服,人家都穿呢子大衣。小侯说,那不是在路上吗,真等见面试的人的时候,羽绒服一脱里面是正装。老兆说,那也不行,等会儿我陪你买大衣去,我知道哪家店好。到了那家店里,老兆给挑了一件,小侯说,没打折呀。老兆说,你来面试就得买最合适的,不能管打不打折。老兆还透露说,“我老婆也参加面试,知道怎么打分,其中着装也是一项。西服颜色要浅一点,不要太黑了。纯黑的要是你来面试FACULTY还差不多,来面试住院医就太过了。”不过,根据其他来源的资料,也有人主张西服越黑越好的。不能说老兆提供的信息是错的,也许他那家医院是那样,不同医院不同专业有不同习惯。

现在,老兆在那儿干得挺不错,说是扎血气可溜儿了,一分钟一个。有些医院血气有专门的呼吸治疗护士给做,但老兆的医院是实习医做。唯一一个小问题是,老兆那里住院医都住在医院提供的便宜宿舍楼里,老兆老婆已经是主治医了,拒绝住在那里。所以老兆要和老婆团聚还得远征,回到挺老远的家里。回家还不好?作作实习医就知道了,睡眠不足啊,就靠住得近省点时间补觉了。

From: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 ... 02&postID=25493

考医生的故事(六),作者:河边

老陈在这几个人里来老薛实验室最早,挺好的一个人,但是不太喜欢和大家交往,每天上完班就回家了。当时实验室的几个人苦中作乐,遇到节日一起聚餐,老程也不参加。有人见过老陈老婆,说老陈老婆很漂亮,大概这就是老陈为什么一下班就往家里跑的原因吧。有漂亮老婆原来还会有这个毛病,就是光想回家看老婆,减少了和朋友交往的机会。当然,这是玩笑话,老陈跟大家交往不多,最主要的还是性格问题。

先讲个跟考医生无关的小故事。911那天早晨,听到新闻,老陈从实验室的大窗户向世贸大厦望过去,一座大楼已经倒了。老陈知道给自己办加拿大的律师在另一座大楼里,就在那里念叨,另一座可别倒了,结果呢,大家都知道,两座全倒了。老陈那一段时间因为WAIVER有困难,所以考虑转战加拿大。可是人运气不好的时候真是喝凉水也塞牙,想办个加拿大移民做个后备手段都这么不顺利。人生就是这样,人算不如天算,你本来安排的好好的,哪知道那么大的楼都能突然消失。这要是老陈去了加拿大,整个考医生故事就要重新写了。当然喽,对于老陈来说,只是个影响自己办移民加拿大的进程,对那个倒霉的律师来说,可就是丢不丢命的大问题了。即使他命大,那天没去上班,一下子就没地方上班了,对生活的影响也很大。提到911,顺便讲一下小樱的老公小凯。小凯当时还是小樱的男朋友呢,是学电脑,管理什么的MBA,找工作找到世贸大厦里的一个银行。大家都知道银行工作收入相当不错,小两口的幸福生活就要开始了。哪知道,还没等去上班呢,上班的地方就消失了。值得庆幸的是,还好没去上班,要是早去了,丢掉的可能就不光是工作了,弄不好小命也一起丢了。

老陈跟老胡情况有些类似,也是考分不高,毕业年头太多,以后要讲到的老祝也是这么个情况。这帮考试的人里,总的来说,女同学考得比男同学高一截,男同学考八十分,女同学们考九十分。象小侯,小樱第一步第二步平均都在九十分以上。关于老胡考试和MATCH的故事,以前有专文详细叙述过,所以就不再在这里重复了。读过老胡故事的读者估计还记得老胡最终能够MATCH上,是做了多大的努力,得了朋友多少帮助,靠了多大的运气。没办法,条件不好就会这么困难。老陈没有那么多朋友可找,2007年MATCH只有一个家庭医学的面试,最终也没有被接受。后来,听说老胡去了精神科,老陈也决定2008年主要报精神科。还真行,老陈居然找到了在一个精神病专科医院作一年见习医生的机会。想当年,老胡也试过想找哪怕精神科诊所的机会。见习当然好,正式一点的OBSERVATIONSHIP也行啊。但电话一打过去,人家都很奇怪,说,我们是精神病医院耶,你有没有搞错!看来还是纽约的医院多机会多。

对于2008年MATCH,老陈觉得没信心,没精神,想少报一些医院,觉得反正也没戏。老胡使劲给他打气,鼓动他多报多增加机会,多找朋友帮忙。老胡说,你要看到你的闪光点,就是你过去有内科的临床经验,现在又有在美国精神科一年正式见习的临床经验,这些经历很少有别人能有。面试时,你要坚信自己就是最佳人选,一定能被接受。要是你自己都觉得自己不行,面试你的人怎么会觉得你行呢。老陈十一月去老胡那里参加2008年MATCH的面试,就住在老胡家里,当时老陈说有两三个面试,都是精神科的。现在是二月中旬了,面试季节应该已经结束了。老陈前几天向老胡探风声,老胡说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一年级,整天忙得臭死,那些科里的事情也没人会来问一年级的意见。不过,老胡告诉老陈,现在应该是向面试过的医院表忠心的时候,应该给PD发信说明自己虽然面试了其它几个医院,但对贵医院仍然最感兴趣,会把贵医院RANK得很高甚至第一名云云。

老胡所在城市中国人不多,老胡挺希望老陈能过来,壮大这里中国人的势力,特别是增加这里中国医生的数量。不过,2008年报老胡所在PROGRAM的中国人明显增多,来面试的就有四五位,看来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想到报精神科了。PD曾经不经意地跟老胡说说,每年最多只招一个中国人。老陈能不能去老胡的PROGRAM还要看老陈跟其他几位面试的中国人谁的竞争力最强。

From: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 ... 02&postID=29970

考医生的故事(七),作者:河边

老祝考医生的经历相当特殊。特殊在他要做两年实习医。

在老薛实验室里,老兆岁数最大,至少有四十五了吧,老陈和老祝岁数差不大,介于老胡和老兆之间。小侯比老胡小一点。小樱嘛,又小好几岁。2000年这几个人都在老薛实验室时,有一次谈起烹饪经,所有其他人都是有家的,只有小樱是孤身一人,小樱就在那里半真半假地撒娇,“人家一个人孤苦伶仃的”,要求过节那一天到谁家去蹭一顿好吃的。那时候她自称“年方二八”,哈哈,是二十八岁,不是二八一十六岁。

老祝是学者型的,坐地铁时也拿篇文献看着。老祝在上海一个相当了得的实验室做的博士生,带他的年轻导师现在已经是国内顶级的大腕。老祝的实验室技术很扎实,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懂得特别多。后来老兆,老胡和小侯离开了老薛的实验室,老兆遇到问题喜欢自己琢磨,老胡和小侯有时候会打电话问老朱,老祝一般都回答得很到点子上。老祝没过太久也离开老薛的实验室,到了纽约一家巨牛无比的肿瘤研究所。在那里老祝凭自己扎实的实验室功底和勤奋努力,干得很不错,到后来他已经有可能到其他弱一点的医疗单位找个FACULTY位置。

前面说过,老朱STEPS考得也不怎么样,大概跟他对做实验比较投入有关吧。人就那么多时间,那么多精力,干了这样就干不了那样。有些时候,不光是努力不努力,聪明不聪明的问题,还有一个取舍的问题。参加2006年MATCH时,老祝一度很迷茫,因为MATCH上的可能不大,所以下一步要考虑考STEP3,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但考STEP3需要很多时间看书,当时的老板工作压力给得又大,所以就要考虑换工作。关于换工作,有几种考量,一种是不换,老子就在这儿混了,该看书就看书,看你当老板的能把我怎么样;一种是换个轻松的工作,能有时间看书,最好是临床老板,将来还能给写推荐信,帮找临床机会;再有一种是谁给提职,给加工资就去谁那儿。老祝做实验做学问脑筋挺灵,在找工作这事情上其实想得不够明白,后来在朋友指点下终于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了。老祝最终没接受一家小医院给的接近小老板级别的位置,因为那样的话工作压力太大,没功夫看书了。

2006年老祝没MATCH上,但是有个朋友告诉他一个去骨病医院(OSTEOPATHIC)做一年传统实习医的机会。我们一般说的MATCH指的都是ALLOPATHIC。OSTEOPATHIC是美国一种比较古老的医学体系,喜欢画个骨架子什么的,比较强调把人做个整体来治疗。一般说来,OSTEOPATHIC不如ALLOPATHIC先进,如果做三年OSTEOPATHIC的住院医,出来后一般做通科。通常是有MD学位的人报ALLOPATHIC的医院,有DO学位的报OSTEOPATHIC的医院。但也有拿OD学位的人成功地进到ALLOPATHIC医院。这一家OSTEOPATHIC医院当然按规矩先招OD,在招不满的情况下,在四月份招那些没MATCH上的MD们。老祝进了这个PROGRAM,也就不用考虑考STEP3和换工作的问题了。

老祝这一年OSTEOPATHIC实习医生涯过得及其艰苦,除了工作忙之外,还因为是老祝住得远,路上花的时间太多。一开始老祝包了一个出租车,每天一早送他去上班。后来,那个开出租的都受不了天天起那么早,说要不是看你人不错,大家象朋友了,真想不干了。后来老祝自己买了车,天天开着去上班。一开始时由于老祝是才学的开车,纽约交通又拥挤,老祝开到医院一身汗,人都累酥了,一路上紧张死了。好处是这一年是给工资的。而且有了这一年实习经验,2007年MATCH到内科基本不成问题。

老祝最终2007年MATCH到一家很好的VA医院。朋友问起老祝来,“你都干过一年实习医了,现在应该得心应手,没那么累了吧。”老胡说,“东西有些是会了,但作实习医,该干的活还是多,有很多的SCUT WORK,护士夜里呼你没商量。有些事情根本没必要呼,但是有个责任问题,所以一定要呼你。还有呼错的。所以这一年还是很累。”

可怜的老祝,算上在中国作过一年实习医,这一辈子要做三年实习医,真是个苦命人。

From: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 ... 02&postID=32839

考医生的故事(八),作者:河边

小侯的考试经验有一点借鉴意义。小侯看书必须有压力才能看得进去,所以她就报名六个月以后考。结果呢,白天要上班,有时还需要加班。因为八字还没一撇,所以暂时还不能告诉老板要考试,老板觉得你总是要朝着小老板方向努力的,那还不得努力干。到差两个星期要考试了,做了个网上NBME的测验题,知道自己的水平也就能比及格多几分。小侯看到先走一步的几个朋友都因为考分低而在MATCH时遇到困难,决心要考高一些,所以决定交一些费用把考试时间往后推三个月。最终小侯的第一步考了个接近九十分。

有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在中国做过医生的朋友按说第二步应该比第一步考得好,但事实是他们第二步经常考得低一些。什么道理?可能是因为国内学的跟这里的有些原则不一样,但以为是一样的,按照国内学的常识就答,反而错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考到第二步时人都考疲塌了。你想想,那些美国医学生也考这些,但他们整天不干别的,上课学习的和在病房接触的全是这些医学内容。那些印度人,有不少都不工作,全职复习考试,甚至还要去上KAPLAN学习班。象小侯这样,有家有口有工作,还多少得吃一点语言的亏,却要跟这些人一起评分,多么的不公平。小侯觉得第一步考得还不满意(老兆,老陈,老祝和老胡听了鼻子都快气歪了――啊,这还不满意,那我们考那么几分,日子还过不过了?),所以对第二步非常重视,花了八个月时间(中间包括CS)。很多人即使一边上着班四到六个月也就拿下来了。快考试前一周,小侯还找了点别的理由请了一个星期假。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小侯第二步考了九十多分。

小侯原来是做内科的,所以主要报内科,也报了一些家庭医学,目的是增加得到面试的机会。由于有实验室工作的优势,还报了几个病理的PROGRAM。最终小侯得了若干个内科社区医院的面试,没有家庭医学给面试。病理只有自己工作所在大学照顾,给了个面试。

说到面试,其实倒是这个病理PROGRAM的面试最正规,也谈得最融洽。面试之前先给一个详细的日程,面试那天要见六个FACULTY,每个人谈半小时。而那些内科的面试,一般见两三个人,每个人谈十五分钟左右。为什么内科面试时间这么仓促,原因有二,一是内科医生忙,找几个人来面试住院医候选人怪不容易的,二是每批来面试的人多,经常有十多个。有些外行人可能会想,面试半小时,还得见六个人,那得多累呀。其实,病理的面试比较舒服,因为面试你的人会跟你谈实验,你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有话可说。而内科的面试一般都会问你有没有美国的临床经验,你只能答没有,还会问你毕业了多少年,你一答就是十多年,听到这些回答,PD(PROGRAM DIRECTOR)对你的兴趣就降低了。这些问题都是内科的PD关心的,应该说问得很合理,但对于我们这些从中国医学院毕业了很多年,又在美国做了好几年实验室研究工作的人来说,却有点哪壶不开提哪壶的感觉。还有一点,我们这些中国人都属于相对比较内秀而不善表达的,我们其实有很多优势,比如原来有过临床经验,又有美国实验室的经验。但我们的英语怎么也比不上那些在美国上医学院的人,所以只有从容地慢慢谈,我们才有机会展现自己比较出色的一些背景。

小侯自己觉得那些面试的人对她印象不错,PD表示愿意接受小侯,但希望小侯能在进PROGRAM前把第三步考了。小侯在这个大学干了好几年了,地方和人都熟,在候选人条件差不多时,PD自然喜欢要自己大学原来的员工。如果小侯特别想去病理,自己实验室的老板跟病理科有些人认识,去说几句好话,那进去的可能性还是挺大的。不过,小侯还是更想做临床,所以既没有让老板帮着去说话,也没在RANK LIST上把这个唯一面试过的病理PROGRAM排在前面。

From: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 ... 02&postID=40416

考医生的故事(九),作者:河边

小侯得到的内科面试都在东部,大部分在纽约州,个别的在康州。有一个叫山边的小社区医院,到那里一看,好象快要关门了一样,没什么病人。小侯对那个地方实在是没有太大兴趣,那个医院对小侯也没有多大兴趣。医院送给每个来面试的候选人一把挺结实的折叠伞,上面印着医院的名字,算是留个纪念。这是小侯遇到的唯一一个给送礼物的医院。下城医院曾经是小侯的希望之一,因为这个地方有很多说广东话的中国人,小侯以为自己可能有语言优势。结果呢,人家并没有太重视这一点,而是重视在美国的临床经验。有内线告诉小侯说,把我们医院排在前面也没有用,今年你没戏,于是小侯就把下城医院往后排了排,而且面试后也没张罗什么REVISIT(再访)。顺便说一句,听说这个医院住院医很辛苦的。

纽约州一个富人云集的郊区有一家犹太医院,教学质量相当好,每年会有少数中国人进到这家医院的内科。在某种意义上,这差不多是没什么特殊人际关系背景,仅凭自己考分和一些科研背景的中国老医学毕业生能申请到的最好的内科PROGRAM了。去年进去的中国人老赞以前和小侯在一个医院一起工作过。老赞在那里给PD留下的印象不错,所以帮小侯说几句好话还有一点CREDIT,总之,小侯得到一个面试。面试的结果嘛,一般般,很一般般。这个PROGRAM对大部分参加面试的申请人都发出再访邀请。再访提供了一个申请人和医院方面加强互相了解的机会,特别是申请人可以跟着一个住院医在医院里看上一天,看看住院医是怎么工作和生活的,自己是不是喜欢这个地方。有些医院刻意安排再访,有些鼓励再访,有些你申请就同意,有些则不鼓励,还有的医院不安排接待再访。打个比方,这就好比谈恋爱找对象,第一次见面后如果双方都愿意再次见面,这事情能成的可能性就又增大了。这个医院小侯非常喜欢,虽然知道能被接受的可能性很小,小侯也要做最大的努力,所以再访是肯定要去的。一般来说,如果医院邀请你再访而你不去,则医院就知道你的兴趣不大,也就不太会把你的名字排在前面了。

关于犹太医院,有些历史背景要讲一下,是我听一个博学的教授讲的,不是替小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想当年,犹太人在美国不受待见,多少有点象二等公民。犹太人不能去白人医院看病,白人也不会去找犹太医生看病。所以就设立了一批犹太医院,里面有自己培养的犹太医生,这些犹太医生只能给犹太病人看病。当时的犹太医院,犹太医生水平比其它正规医院差一块。但是,大家都知道,犹太人能挣钱,他们挣了钱,就有钱拿来改进自己的医院,比如可以买新设备,改进医生培训,提高医生待遇。美国真是个金钱社会,只要有钱,好多不可思议的事情都可以发生。事实是,在四五所挂靠从属于同一个医学院的医院里,这所犹太医院现在是数一数二的。犹太医院再也不是落后医院的代名词,犹太人给人的印象也是大商人,大教授什么的,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呀。当然,“威尼斯商人”里表现的犹太人贪婪,狡猾,狠毒的特点现在也还大致保存着。这些都是题外话。

既然说富人区的医院,干脆把另一个在康州的富人区的威市医院一起说一下。这个区之富,小城环境之好,在全世界都排得上前多少名。在美国,一般来讲当个医生收入还可以了。但在这个城市,医生属于穷的。这里的房价超级贵,医院知道如果让住院医自己租房子,一半收入都得交房租,根本住不起。那样的话,有些很好的候选人可能最终就不选这个医院了。所以医院干脆在附近弄了两座公寓楼,按照住院医家里人口的多少免费提供!比如,单身的给个一卧室,有配偶同住的给两卧室,有配偶有孩子的给三卧室。只有孩子的呢?这种情况不存在吧,动动脑子,当住院医能有时间自己带孩子吗。医院给住院医的工资也比其他医院高一万多,还有每月若干餐票什么的,应该说条件相当优越。当然,比比周围的富人就自惭形秽了,基本可以这么说,来看病的病人几乎个个比你个小住院医富。

威市医院规模不大,病人量也不是太多,所以做住院医相对不那么忙,但在多见不同病种方面就有些不足。在这里,强调的是服务态度,因此培训出来的医生将来比较擅长在从容的环境下和社会经济阶层比较高的病人打交道。将来如果到了那种忙得脚不着地的穷人医院可能一时很难适应。反过来,如果在芝加哥COOK COUNTY 医院(ER有些场景就是在那里拍的)培训出来,则能胜任繁忙的都市医院,但服务态度不咋地,把这种医生放到一个郊区的富人医院,估计很快就会被投诉。从这种意义上讲,去什么医院,各有利弊,看你将来准备干什么了。当然,如果你想做FELLOW的话,在比较重学术的医院做住院医竞争力更强一些,就是说去大学医院或跟大学关系紧密的医院好一些。问题是,对于很多从中国来的老毕业生,不是想选哪个医院的问题,而是哪个医院能要自己的问题。

威市医院虽然是个不太大的社区医院,一年只招七个住院医,要知道很多内科PROGRAM每年都招十多个。但由于待遇好,工作压力不大,有很多人愿意来,所以医院招人的时候就水涨船高,要求第一步第二步都要考到88分以上。小侯的分数达到了。另外,小侯在国内医院工作时的同事有正在这里作住院医的,这对小侯是个很有利的条件,因为PD已经通过那个住院医了解到从中国的那个医院来的人还不错,再加上那个住院医给说上几句好话,多少能给PD增加一点好印象。毕竟,有人给说几句好话,哪怕是出于地位低微的住院医之嘴,总比没人说好话完全不了解好些吧。

面试都是那些内容,无非是介绍PROGRAM的情况,带着在医院里转一圈,跟两三个FACULTY各谈上十五到二十分钟,跟住院医一起吃顿饭,问一些非正式的问题。这个PROGRAM有些与众不同的内容是还带着来面试的候选人参观了一两个住院医的家,就在那两座住院医宿舍楼里。小侯感觉跟PD谈得还不错。威市医院对小侯也相当有吸引力,小侯甚至可以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将来在那里工作和生活的场景,觉得那是一种自己很向往的生活。事实上,威市对小侯还有一个重要的好处,就是这里的小学中学都非常好,环境又安全,适合小侯的孩子来上学。可以那么说,犹太医院是小侯面试的医院里最好的医院,可惜是估计进不去,但威市医院是小侯很有可能进去的最好的医院。

From: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 ... 803&postID=3964
原帖由 panghouse 于 2008-11-11 08:43 发表
最近在网上闲逛,看到一些在美国考医生,和做住院医的
故事,非常幽默有趣,随手慢慢转来,供大家分享。

作者河边,大概是协和84-85级的,砍功扎实雄厚。



Not easy ... thanks for sharing.

考医生的故事(十),作者:河边

响滩医院其实离海边还有一段距离,但大家都知道,有些地名其实起得完全没有道理,更何况河边在这里故意遮遮掩掩瞎编医院名。毕竟,重要的是故事和故事给人的启发和提供的经验教训,而不是小侯到底是何许人,那些医院到底是什么医院。这所医院也是小侯很想去而且很有希望的一个医院,里面也有一个小侯过去的同事小鲍。跟威市医院不同之处是,威市医院里小侯过去的同事比小侯大几年,而响滩医院里小侯过去的同事比小侯小几年。讲到这里,有一点要务必认识清楚,就是不论在国内是谁岁数大,谁工作早,谁管谁叫老师,现在重新在美国做住院医一切重新算,谁先进PROGRAM谁就是高年级,低年级的得乖乖地学习和听命令。

响滩医院有两座六七层的楼,规模不是太大,一年招十来个住院医。小侯跟面试自己的一个副PD谈得不错,跟另一个人本来谈得也不错,但后来发感谢信时一疏忽,把人家名字写错了,后来发现了,小侯一边自己痛悔,一边把老公一顿臭骂:你是怎么检查的?!老公也很委屈:“文责自负。再说了,谁知道你会把名字打错,咱也想不到你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呀。”错误已经犯了,后悔也没有用,想办法补救吧。小侯说,面试没见到PD,最好选一个PD在的日子去再访,既显示都这个医院的诚意,又能见一下PD,如果有机会再找上回面试的那个主治医解释一下,当面道个歉。响滩医院没有刻意鼓励再访,但对再访也不反对。小侯的面试不算太多,不象有些人印度人面试机会达到十多个甚至二十多个。那些印度人甚至不得不取消一些面试,小侯在山边医院的面试就是有人取消了才又把名额给了条件也还不错的小侯。小侯的原则是,能争取再访尽量争取。响滩医院对小侯相当有吸引力,当然要下足功夫。还行,一发EMAIL,PD还真同意了。

再访那天,秘书安排小侯跟着她原来国内的同事小鲍看病人。要说美国的住院医培训制度还是挺卓有成效的,这小鲍才工作半年多,就显得很能干的样子,让小侯十分羡慕。见到PD谈得很好,因为很凑巧PD的小专业小侯原来做过,小侯表示将来当然还要申请这个专业的FELLOWSHIP,PD听了很高兴。至于那个名字被写错的主治医,小侯也去见了,小侯甚至还准备了一个小礼物送给他,以示道歉。明年参加MATCH的人看到了吧,小侯明明犯了个错误,差点把人得罪了,让人觉得名字都能写错,将来管病人能让人放心吗?但经过小侯的努力补救,这个主治医反而对小侯有了个好印象:谁不会粗心犯点小错误,但这个人犯了错不隐瞒,还积极补救,分寸掌握得当,应变能力强,病人交给她放心!

小侯还面试了一个教会医院。说是教会医院,其实也就是医院叫个圣什么什么医院,并没有什么教会味道。这所医院也是个社区医院,挂靠在当地一个小医学院名下。医院对考分的要求不太高,工作不是太忙,工资还相对比较高。这么一说,什么都好,那大家还不打破头都想进去?实际情况是,这里的教学比那些特别好的PROGRAM还是差一点,所以每年招到的住院医里一半以上都是FMG,AMG不太容易找到,PRELIMINART的倒是大部分是AMG。小侯说总住院介绍PROGRAM时说的话挺有意思:我们这个PROGRAM毕业生去做FELLOW的确实不多,但这不是说他们申请不到,而是他们不想申请了。因为进到我们这个PROGRAM的人平均岁数比较大,他们毕业后就象赶紧找个工作,做FELLOW对于他们不是太值得。

最终小侯去了那个教会医院。一开始工作时,挺不适应的,病历上写了些啥也看不明白,整天还得跟护士抢病历用。一天忙下来没干多少事,但还累得要命,饭也来不及吃,觉得自己特别笨,真想哭。后来慢慢学会了一些常规,以前当医生的感觉也找回来了一些,再加上在国内做过不少操作,慢慢工作就上了手。如果讨论病例涉及自己原来的小专业,还可以答对几个问题,或者说上几句。到工作半年后,小侯觉得自己还属于表现好的实习医呢。有关小侯在实习医期间的故事,以前写过一篇小文中有所披露: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From: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 ... 803&postID=6007

考医生的故事(十一),作者:河边

小樱是老薛实验室这几个人中最年轻的,也是考得最好的。小樱在国内干得就是病理科,没干过直接和病人打交道的最经典意义上的临床工作。小樱来美国是给一个美国女老板老艾做技术员。说到技术员,外行人可能觉得博士后多神气,技术员职位太低。真正在实验室干过的人知道,博士后容易申请到,技术员工作比较规律,压力小,挣钱不比博士后少,不太容易申请到,特别是象从国内直接申请到不太容易。有不少人是老公先到实验室作博士后,然后给太太找个志愿者位置,过个三五个月,免费劳动力做得差不多了,就转正作实验员,这是题外话了。老艾是个医生,没有太多时间管小樱,所以就让老薛代管。小樱每天向老薛领任务,整天和老薛手底下这些人待在一起,大家就觉得好象都是同一个老板似的。

小樱这个人性格相当柔和,做事不紧不慢的。举一个例子,实验室里比她来得晚的人都知道在银行开一个支票账户的同时还要开一个存款账户好挣一点利息,2000年时利息还是值得一挣的,偏偏小樱不知道,就一个支票账户过了将近一年,损失好几百利息。

小樱考STEP1和STEP2CK是上了KAPLAN学习班的。好几千美元一个学习班,而且得晚上和周末去上课,很辛苦。还好,小樱作的是技术员的工作,基本是按点上班,又是美国临床医生作老板,要是做博士后整天动不动就加班就麻烦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钱也不是白花的,这学习班一上,小樱作MBME测验题表明能得九十多分,只等着去考就行了。偏偏那几个月小樱老公的父母来美国,小樱是那种特别爱照顾人的,整天张罗着给弄好吃的,陪着说话什么的。等老两口回国后,小樱再做测验题,发现本来学会的东西都忘了,答对率明显下降,这么上阵去考明显不行。小樱本来把两步考试都报好名了,准备基本同时考,当初学习班也是那么上的。现在只好选择把第二步往后延一延先考,第一步报名作废,以后再报。等于一下子耽误了至少半年,多花了一次报名的钱(600多),而且得多看好几个月书。考过STEPS的人都知道,看书看到后来都烦死了,多看一天都不愿意。小樱在这件事上损失实在是太大了。你说她是为人太好也罢,抓不住重点也罢,这就是她考试的故事。

小樱考试还有一点点插曲值得提一下,就是考试报名问题。小樱当初上的医学院有临床医学专业和基础医学专业,小樱上的是基础医学,所以报名时ECFMG有疑问。后来小樱打听到有其他人也是基础医学专业的成功报了名,赶紧去问,最后弄明白需要找自己的医学院开证明,具体列出所学课程和学时,证明这些课程加起来符合美国MD所要求课程和学时。报名上的周折,也多少影响了小樱考试的进度。

考完试,到MATCH时,老艾排胸脯说自己跟病理科的人很熟,在本校给小樱一个位置没有问题。小樱一门心思只想做病理,又过于相信老艾的承诺,所以对报其它医院不积极,在朋友们的多次劝说下,才象征性地报了一些。结果呢,快到MATCH的日子时,老艾临时掉链子,告诉小樱说,“对不起,我本来以为没问题的,现在看来你今年去我们大学病理科有可能进不去。”早说呀!这不是把人当傻子耍吗?本来嘛,作老板的帮手底下人这种忙,搭上自己的面子事小,损失一个能干的实验室人员事大,从心里讲都是不乐意的。但不能这么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答应得好好的,临时又不算了啊。美国人不是讲信用吗,怎么会这样?这只能这么解释,第一,守信用是做给人看和安慰自己良心的,当事关利益时,只要她觉得能自圆其说,自然会选择利益而不是守信用。第二,信用在级别相近的美国人特别是欧洲来源的美国人中间必须强调,跟你这种级别差着一大块的外国人无所谓。好比说,你是一个很守时的人,但你在北京和一个收旧报纸的说好了让他几点钟到院子门口来,临时你突然工作上有事没办法见他了,你会内疚吗,你会想办法通知他吗,你会事后道歉吗,如果道歉你会真得是从内心觉得内疚得不得了吗?第三,觉得帮你是个恩惠,不帮你是本份,潜意识里觉得帮你找工作就不爽,所以有意无意地就想把事情拖着,不积极办,最好办不成。

等到小樱知道老艾靠不住时,已经太晚了,早过了面试季节,想再报其他的医院也来不及了。小樱只有一个其它医院的面试。三月十二日发榜,小樱知道自己没有MATCH上。参加过或听说过MATCH程序的人知道,在三月十五日最后发榜通知MATCH上的具体医院之前这三天,凡是没有MATCH上的人会受到一个没有招满人的医院的名单,可以进行MATCH后的挣扎(Scramble)。小樱挣扎了,得到波士顿一家很好的医院病理科的面试,最终被那里接受了。朋友中间,除了小樱之外,2007还有一些人没MATCH上,也挣扎了,但没有成功。近几年MATCH越来越难,填不满人的医院也越来越少,而没MATCH上的人越来越多,所以SCRUMBLE成功的机会越来越渺茫。小樱没有MATCH上,但能SCRUMBLE到一个好医院,真是不幸中的万幸,除了运气之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的成绩。以她的那个分数,本来MATCH是不应该有问题的,偏偏她听信老板的承诺,没有积极多报其它医院才出现惊险状况。退一步讲,要是想当初能按时考试,还可以提前一年MATCH,这几年每晚一年都更难一些。

From: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 ... 803&postID=8405

考医生的故事(十二),作者:河边

有读者跟我抱怨考医生的很多都是两口子一起上阵,想看看有没有一个人考的。前面几个故事里讲的老薛实验室里那帮中国人就有好几个是自己一个人考的。如果夫妻两个人都是学医的,一起考是很自然的事情,凭什么一个人进步(也累死),另一个人就得管后勤(倒也相对轻松一点)。也有的家庭确实是两个人学医,但只有一个人去当医生,比如老查。至于如果两个人中只有一个人学医那就更没有问题了,没学医的那个人如果想作医生,得先考医学院,那就更工程浩大了。

这一篇讲小钟和小春的故事。这两个人是比老胡低一年的校友,毕业后一年就到了美国,干了多年实验室后终于还是决定要去作医生。2005年MATCH小钟去了麻醉科,小春去了外科,非常了不起。

小钟一家来美国的第一站是NIH,对于做实验室的人来说,NIH实在是好地方:资金多,周围小生化公司多,有很多服务,水平高,名气大。可以说,工作不用那么累,只要你动脑子设计好实验,就会有成果,能学本领,能发好文章,有利于将来去找FACULTY的工作。NIH有一个毛病,就是不帮办绿卡。但NIH那边有很多人甚至都不找律师,自己就递绿卡申请――好的研究所,又有好文章,办成功的还挺多的。自己办绿卡,也许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吧?反正十年前小钟因为NIH不能帮助办绿卡不得不转战到东部。

小钟在东部很牛的一个大学里一个巨牛的脑神经科大腕手下做实验室研究工作,整天做的都是果蝇什么的。做果蝇实验周期又短,涉及的又是生命所需最基本的基因,这种研究出了结果,经常就要发表在顶级的杂志SCIENCE,NATURE上,最不济也得发在CELL上,因为他老板自己就是CELL的编委。到MATCH那一年,小钟做实验室工作都七八年了,高级杂志上的文章一长串。小钟说,自己要是找一个FACULTY位置很容易,而且凭自己目前强劲的势头,两三年之内作实验室小老板都没有什么问题,但以后能不能持续拿到基金就难说了。另一方面,如果去做住院医,又要艰苦好几年,所以实在是犹豫。当然,所有这些犹豫也只不过是思考的一个过程。凡是把几个试考完的,绝大部分人最终还是去作了住院医。道理也很简单,考试又花钱又花时间,全家人陪着两三年过不了轻松的好日子,考完了不用也太不合理了。

象大多数男生一样,小钟的考分也不是特别高,第一步九十来分,第二步85左右,CS还阴沟里翻船,又考了一次,要不然能快一点比老婆早一年作住院医。小钟的优势是研究工作做得特别好,而且老板在神经科领域几乎是无人不知,写的推荐信绝对有分量。小钟得了不少神经科的面试,好几个大学的PROGRAM都表示想要他。但小钟在国内做过一年麻醉科,所以最想去麻醉科,神经科作为BACKUP。小钟对于能不能进麻醉科信心不是太足,但最终MATCH的结果是他进了麻醉科。最近几年,能进麻醉科的中国人已经很少见了,这跟十年前的行情完全不一样。

小钟的老婆小春,跟小钟一样,来自湖北。嘿嘿,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湖北是出枭雄的地方。小钟两口子在读医学院时就是高分同学,特别是小春,是她们班最能读书的。到了美国,要考STEPS了,小春照样能读书,考了个97和99,还满心的遗憾,觉得咋没弄个双99呢。小春在出国前做过一年外科,所以还想做外科,最后她还真MATCH上外科了。值得解释一下的是,外科类现在比较难MATCH,FMG,没有太多什么机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将来做完住院医后病人来源问题。所以,很多考医生的中国人想都没想过要MATCH这些科室。小春考高分也是付出代价的。她考试的时候辞掉工作一年半,白天雇个人帮着带孩子,自己好专心读书。后来一家人穷得麦当劳只能给孩子买,自己吃不起。这叫豁出去了,成败在此一举,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

麻醉科现在是很累的科室,经常超时工作,回家路上开车都能睡着了。外科实习医也是特别忙。这两个人还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岁数很小,不得不请保姆。作实习医那一年,两个人还不在一个城市,日子有多艰难你就自己想象去吧。不过,将来作完住院医,这两口子应该是朋友圈里最富有的。付出终有收获,努力念书的小钟和小春给大家做出了榜样。

From: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 ... 03&postID=21541
作者有个小错,这小春好像是做妇产科的。做住院医时全家三口人住三个地方,真够艰苦的。好在现在出来了,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