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原创] 筷子桌和叉子桌

美籍华裔作家包圭漪(Cathy Bao Bean, 1942-)的乃姐鼎鼎大名:包柏漪(Bette Bao Lord, 1938-)是曾获得美国图书大奖的长篇小说《春月》的作者,前美国驻华大使温斯顿洛德(Winston Lord)的夫人。不过,包圭漪本人也是出色的作家和演说家,还是我任教的格林奈尔大学的校友、陶瓷艺术家班耐特宾(Bennett Bean)的太太,我曾经邀请她来给我的学生做过讲座,内容就是她的回忆录《筷子-叉子公理》(The Chopsticks-Fork Principle: A Memoir and Manual)。

包圭漪妙语连珠,通过中美饭桌礼仪的差异亦庄亦谐地讨论了两国文化的差异。据她说,中国式的“筷子桌”通常团团围坐,不分高下,大家从一个碗盏中取食,边吃边聊,共享美味和生活,真是热闹又和谐。而美国式的“叉子桌”却是长方桌子,男女主人各自占据头尾,客人分坐两旁,每人用刀叉在自己的盘里进食;用餐时讲究“食不言”,最多只能和座位两边的客人轻声细语地讲话,桌子对面的客人和自己中间就会间隔着花瓶之类的大件装饰品,结果吃饭时各自为政,冰冷无趣。而且,美国人用餐时杯盘餐具花样之多,让人眼花缭乱,其实华而不实,和中餐相比,菜肴的品种和数量都大有欠缺。所以,她的结论是,从用餐习俗看,中国文化注重家庭社区、亲情友谊,美国人则太强调表面文章、个人主义。

包氏的“中美文化分析比较”当然不乏幽默夸张之处,我的美国学生也抗议说他们在家吃饭并非作者描述的那样完全缺乏饭桌上的互动交流。不过,在美国的餐馆吃饭,中餐、西餐馆的分贝和氛围的确存在明显差异。国内近年来鼓吹“盛世文明”,大众的“素质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媒体不时发布忠告、指南,让同胞们出国时在公共场合注意礼仪,不要给中国人丢脸。有趣的是,对于在美国生活的华裔知识分子,有时候弘扬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饮食文化习俗,却是他们身份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有一位著名的华裔美籍作家谭恩美(Amy Tan)写过一篇回忆散文,题为《鱼颊》(fish cheeks),里面说到她小时候请一位美国男同学和他的父亲来家里参加圣诞晚餐,父母做了一桌中国菜招待客人:“汽车轮胎”似的鱿鱼,“白色海绵”一样的豆腐,还有一条全须全尾的清蒸鳕鱼,让两个美国人大惊失色,无可措手。谭恩美的母亲特地把鱼颊上的肉夹到女儿盘中。她的父亲在饭桌上发出响亮的饱嗝,还对美国客人声称这是中国人表示欣赏、享受食物的方式。其他亲戚则吮吸筷子,欠身夹菜,无数筷子伸进同一个菜碗里,种种“恶行恶状”,都让她感到无比尴尬,如坐针毡。然而客人走后,母亲对她说的却是:“虽然你会讲英文,懂得美国人的礼数规矩,但别忘了你内心还是中国人”。许多年后回想那顿圣诞大餐,谭恩美说,她突然意识到那天母亲做的全是她最爱吃的菜。只是当年忙着觉得丢脸,没有领会到家人的一片爱心。

不同的文化当然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餐桌礼仪。可是我们如果在提倡礼貌、对来自他国的客人表示善意体贴的同时,也能取长补短,欣赏自己文化的美妙独特,珍惜美好宝贵的亲情,那就世界大同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