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孝献皇后
孝献皇后(1639 -1660年)董鄂氏,又译栋鄂氏,世称董鄂妃,清顺治帝福临宠妃,内大臣鄂硕之女,抚远大将军费扬古之姊。有学者认为襄昭亲王博穆博果尔是董鄂妃的前夫,并且由于顺治与其抢夺董鄂氏而死,这个传说不见于正史
孝献皇后(1639 -1660年)董鄂氏18岁入宫。世祖对其眷之特厚,宠冠后宫。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立为贤妃。十二月,进为皇贵妃,行册立礼,破格颁诏大赦,其父亦进为三等伯。次年,董鄂氏生皇四子,仅三月夭折,未命名,封荣亲王。   董鄂氏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卒。世祖哀痛至极,亲制行状悼念。追谥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合葬清东陵的孝陵。
1

评分人数


看得欢乐,就赏我花花吧!╭(╯3╰)╮
赵合德
赵合德(?-前7年),为西汉汉成帝宠妃。姐赵飞燕。在姐姐赵飞燕得宠后,经由姊姊的关系,赵合德亦入宫随侍汉成帝,并深得皇帝宠爱。封为昭仪,赵氏姐妹联手迫使班婕妤退出后宫,又联手使汉成帝废许皇后,让姐姐赵飞燕成为皇后。后与赵飞燕争宠,因而姐妹之间产生嫌隙。但两人为获帝宠仍经常联手斗争后宫诸妃与朝臣。后来姐姐赵飞燕因无法产下皇子,也是赵合德为赵飞燕解围,使其免遭被废。传说赵合德生得体态丰腴,较赵飞燕更得皇帝宠爱,留下温柔乡和祸水的典故。后因汉成帝暴毙,赵合德被迫自尽。
1

评分人数


看得欢乐,就赏我花花吧!╭(╯3╰)╮
本帖最后由 thisummer 于 2011-5-27 23:38 编辑

嬴弄玉,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嬴任好(即秦穆公)的女儿,长得非常漂亮,而且是一个吹笙高手;后嫁得如意郎君萧史。两人婚后非常恩爱,经常一起吹箫。

弄玉.jpg

据说秦国的少年男女被他们这种浪漫的行为感染,也开始爱唱歌跳舞,全国的气氛由严肃变得活泼。这种现象让臣子们很忧心,怕社会风气因此变坏,所以不断向秦穆公反应。萧史和弄玉为了不为难父王,也为逃避这些烦人的闲话,于是不告而别。民间为他们的消失编了一段美丽的神话,将萧史和弄玉说成是仙人下凡,有一天当他们夫妇正在合奏时,忽然天外飞来一只龙和凤,载著他们一路吹箫,飞升而去。

《东周列国志》“弄玉吹箫双跨凤”

却说秦穆公有幼女,生时适有人献璞,琢之得碧色美玉。女周岁,宫中陈盘 ,女独取此玉,弄之不舍,因名弄玉。稍长,姿容绝世,且又聪明无比。善于吹笙,不由乐师,自成音调。穆公命巧匠,剖此美玉为笙。女吹之,声如凤鸣。穆公钟爱其女,筑重楼以居之,名曰凤楼。楼前有高台,亦名凤台 ……
1

评分人数

    • 马丁: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金钱 + 20 鲜花 + 10
别忘了领取每日红包哈, 有2~10金说    如喜欢此文,请帮忙去 1 楼顶一个吧 ^^
汉高皇后,姓吕名雉(前241年-前180年)。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前202年—前195年在位),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又称为汉高后、吕后、吕太后。同时吕雉也是封建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子,掌握汉朝政权长达十六年。
吕氏名雉,是汉王朝创始人汉高祖刘邦的正配夫人。早年其父为避仇迁居沛县,在一次宴会上欣赏刘邦非凡的气度,刘邦任亭长时吕雉嫁给了他,婚后数年下田劳作、持家,生下一儿一女。公元前205年,刘邦为项羽所败,吕雉和刘邦的父母被俘,做了两年的人质,前203年秋,吕雉归汉后,留守关中。刘邦称帝后,吕雉被立为皇后,子刘盈为太子,女儿封鲁元公主。
吕后为人有谋略,汉初,吕后助刘邦杀韩信,彭越等异姓王,消灭分裂势力巩固统一的局面。前195年,刘邦死,汉惠帝立,尊吕后为皇太后,惠帝仁弱,实际由吕后掌政,前188年,惠帝崩,立少帝,临朝称制八年,少帝因其生母为吕后所杀,有怨言。吕后遂杀少帝,立常山王刘义为帝。『号令一出太后』,吕后先后掌权达十六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女性统治者(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的第一个。  吕雉
吕后当政内,创自刘邦的休养生息的黄老政治进一步得到推行。刘邦临终前,吕后问刘邦身后的安排。她问萧何相国后谁可继任,刘邦嘱曹参可继任;曹参后有王陵,陈平,但不能独任;周勃忠诚老实,文化不高,刘家天下如有危机,安刘氏天下的必是周勃,可任太尉。吕后虽实际掌握大权,但她是遵守刘邦临终前所作的重要人士安排遗嘱的,相继重用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开国功臣。而这些大臣们都以无为而治,从民之欲,从不劳民。在经济上,实行轻赋税。对工商实行自由政策。在吕后统治时期,不论政治,法制,经济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均全面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风度
  吕后有政治家的风度,匈奴冒顿单于乘刘邦之死,下书羞辱吕后,说﹕「你死了丈夫,我死了妻子,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吕后采纳季布的主张,压住怒火,平心静气复书说﹕「我已年老弃衰,发齿也堕落了,步行也不方便。」然后赠与车马,婉言谢绝,终于化干戈为玉帛,匈奴自愧失礼,遣使向汉朝认错。   吕后晚年,因没有子孙,怕高祖的子孙欺凌吕氏,故大封外戚诸吕为侯。前180年,吕后崩,终年六十二,与汉高祖合葬长陵。诸吕欲为乱,周勃、陈平等诛平。   中国古代的史学家,对历史的评价都是逃不出儒家思想的框框套套,两千年来,儒家思想成为评价历史功过的一把铁尺。我们有幸生活在思想活跃的年代,使我们对历史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分析、探讨。我觉得评论历史人物时候,不应在遵从以前的看法,应该从此历史人物对当时和以后的影响来评论,所谓「民为天,社稷次之、君轻」。只要他对百姓好,把当时的国家治理得好,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人民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私人生活是次要的。
834344af0a4365acfbed5080[1].jpg
1

评分人数

种花
本帖最后由 thisummer 于 2011-5-28 04:41 编辑

花见羞(后唐明宗李嗣源妃),是五代最具传奇色彩的美女,亲身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几乎见证了整个五代史。

花见羞.jpg

《新五代史·唐淑妃王氏传》:“淑妃王氏,邠州饼家子也,有美色,号‘花见羞’。”一个邠州城内王氏烧饼店家的女儿,若非是天生丽质,百花见羞,怎能获此雅名。  

后来,年仅17岁的花见羞成了后梁大将刘鄩的爱妾,公元914年6月,刘鄩出任河东道招讨使,他的姻亲河中朱友谦发动叛乱,袭取同州,后梁末帝震怒,命令刘鄩出兵征讨。刘鄩企图利用姻亲关系与友谦谈判,劝他投降,友谦不从,于是刘鄩的军队在那里停留了1月有余。尹皓、段凝等人一向嫉妒刘鄩,于是就诬蔑刘鄩姑息养奸,末帝就信了。等到刘鄩战败,河南尹张宗奭秉承朝廷密旨,逼令刘鄩饮鸩而死,死后追封为中书令。

刘鄩死后,花见羞成了寡妇,但艳名远播;沙陀李氏后唐取代后梁后,花见羞落入李嗣源的手中为妾,几次献良策助李化险为夷。李嗣源出身于沙陀平民,后来被李克用收为养子,赐名李嗣源。李克用有许多养子,眼下由其中之一的李存勖即位为唐庄宗,李嗣源被任命为天平节度使。  

李存勖这个皇帝当的很糟糕,他只信任伶官、宦官,在经济政策上对老百姓勒索的非常过分,造成魏州的兵变。在战乱中,李存勖被乱兵杀死,军队拥戴李嗣源当了皇帝,就是唐明宗。李嗣源称帝后,实施的很多举措也大受花见羞的影响,如革除弊政,精简机构,推崇节俭,勤政爱民。于是百姓的生活逐渐丰裕,出现了五代时期较短的一段安康时光。

刘鄩死后给花见羞留下了不少财富,她利用这些财富讨好李嗣源的其他姬妾及儿媳妇们,所以大家异口同声称赞花见羞,李嗣源因此特别宠爱她,但又没有人嫉妒。

李嗣源即位后,本打算立花见羞为皇后,花见羞对他说:“皇后只不过是一个名号而已,倘若彼此相爱,名号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何况陛下的原配夫人夏氏曾经患难相随,如今虽已过世两年,但她所生的两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且正领兵在外,夏氏族人也多身居要职。不如暂时不册立皇后,而追封原配夫人为后,一来可以使人觉得陛下不忘旧情,二来也可以安定父子关系,并笼络夏氏族人。”李嗣源采纳她的意见。这一招果然使满朝文武都认为皇上德高恩厚,不忘旧情,于是增加了安全感和向心力。

三年之后,群臣纷纷上表,认为皇后母仪天下,不可长久虚悬,大家一致推崇花见羞,李嗣源更是求之不得,可花见羞仍然谦让,坚持要李嗣源立曹淑妃为后。于是曹氏就被册立为皇后,花见羞则被封为淑妃。

曹淑妃原来侍候过夏氏夫人,并帮忙抚育过李嗣源与夏氏夫人所生的两个儿子。就在上次册立皇后不成之后,李嗣源执意要封花见羞一个淑妃的头衔时,由于花见羞的争取,曹氏夫人才有了淑妃这个头衔。

花见羞对曹皇后很尊重,曹皇后也对她非常友善。但宫中的大事,则全由花见羞说了算,她实际上是无冕的皇后。明宗患病不能理朝政,花见羞与宦官孟汉琼联合起来,处理朝中大事,她秉承明宗的旨意诛杀了重臣安重诲和搞阴谋活动的秦王李从荣。刘鄩的两个儿子,也借花见羞的光,封了官爵。明宗死后,愍帝即位,册尊曹皇后为皇太后,花见羞为皇太妃。  

明宗在位时,后宫有人生了个儿子,他就让花见羞养育,这就是许王李从益。李从益的乳母司衣王氏,见明宗已老,而秦王李从荣握重兵,想依靠秦王当靠山,于是借口说:“孩子想念哥哥秦王。”那时李从益才四岁,司衣王氏多次唆使李从益说,要见秦王。明宗于是就让司衣王氏带着李从益往来秦府。王氏与李从荣私通,李从荣就让王氏伺察宫中动静。后来李从荣以谋反罪被处死,明宗死后,司衣王氏还口出怨言,愍帝闻之,大怒,赐司衣王氏死。而这事牵连到了太妃花见羞,愍帝心中不悦,想把她迁到至德宫,因为花见羞与所有的妃子都很友善,所以愍帝就不敢触犯众怒,打消了驱除花见羞的念头,但此后他对太妃很冷淡。

后末帝即位,置酒在太妃的宫院,花见羞举酒说:“愿辞别皇帝,出家当比丘尼。”末帝问为什么,花见羞说:“小儿李从益,若你不容他,则他死之日,我有何面目见先帝!”声泪俱下,末帝也为之凄然,于是一直优待他们母子。当石敬瑭兵犯京师时,末帝聚集族人准备自焚。花见羞对曹太后说:“事情紧急,咱们躲避一下,等待姑夫吧。”曹太后说:“我们李家到了这一地步,我不忍心独生,妹妹你自己保重吧!”曹太后和末帝都自焚而死,而花见羞与许王李从益及其妹妹藏在鞠院,得以脱离危险。  

后晋高祖石敬瑭当皇帝后,花见羞自请为尼,石敬瑭没有批准,但把她母子迁到至德宫。后晋迁都到汴梁后,花见羞母子都随同东行,住到汴梁的宫中,后晋高祖皇后把花见羞当母亲看待。天福四年,石敬瑭还为后唐立宗庙,封唐许王李从益为郇国公,以主持后唐的宗庙。

后晋出帝即位后,花见羞母子俱还洛阳。契丹大兵打破京师后,赵延寿所娶的唐明宗的公主已死,耶律德光就为赵延寿娶李从益的妹妹,是为永安公主。公主不知她的母亲是谁,一直是花见羞养大的。花见羞到了京师,主持了公主的婚礼。耶律德光看到后唐明宗的画像,焚香再拜,对花见羞说:“明宗与我约为弟兄,你是我的嫂嫂。”他封李从益为彰信军节度使,李从益辞谢了,没有当官,与花见羞俱回归洛阳。

耶律德光北归,留萧翰守汴州。后汉高祖刘知远起兵太原,萧翰准备撤兵北去,派人请李从益,想让他当中原的傀儡皇帝。李从益和花见羞母子没有答应,逃到徽陵域,以回避使者。使者还是找到了他们,迫使李从益当代理皇帝。李从益坐在崇元殿上,接受萧翰率领的契丹诸将以及后晋群臣的拜见。群臣入宫谒见太妃花见羞,花见羞说:“我们子孤母弱,为萧翰所迫,这难道是福吗?我看大祸不远了!”于是以王松、赵上交为左右丞相,李式、翟光邺为枢密使,契丹将领刘祚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萧翰留下契丹兵千人给刘祚指挥,其余人都撤退回去了。
  
当汉高祖刘知远拥兵南下时,李从益派人召请高行周、武行德等军阀,以抵抗刘知远的军队。他们都不肯来,李从益只好与王松商议,指挥契丹兵,闭城自守。花见羞说:“我们家是亡国的后代,怎么敢与人争天下!”于是派人上书迎接刘知远。刘知远听说李从益曾经召请高行周等人抵抗而没有成功,就派郭从义先入京师杀花见羞母子。花见羞临死前喊道:“我家母子有什么罪过?怎么不留我儿子一条命,使每年寒食持一盂饭,洒明宗坟上。”听到花见羞抗议声的人们都悲痛不已。李从益死时才17岁,其实对刘知远在政治上根本不会构成威胁。
乱世红颜多薄命!

花见羞出身平民,性情温顺,心地善良,向往平淡如水的生活,唯因天生丽质,身不由己卷入了充满血腥杀戮的争斗中,虽然对权力、功名、利禄等一概看得很淡,数次虔诚向佛,却难遂其愿,最终死于非命。
1

评分人数

    • 马丁: summer的感想咋酱少?花同学简直太精采,好 ...鲜花 + 10 金钱 + 22
别忘了领取每日红包哈, 有2~10金说    如喜欢此文,请帮忙去 1 楼顶一个吧 ^^
汉光武帝刘秀之妻阴丽华(4年—64年)

   刘秀结发妻,建武十七年(41年)被立为皇后

   出生在南阳。阴家先世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一脉,传到第七代管修,以医术名世,从齐国迁居楚国,为阴大夫,便以“阴”为姓。秦汉之际,阴氏子孙又来到南阳新野。

  南阳当时还有一位著名人物,即后来的汉光武帝刘秀,他是汉高祖的九世孙,长沙定王的后裔,九岁而孤,寄养在叔父刘良家里、他有两个哥哥,长兄刘缤,次兄刘仲,都气度恢宏,轻财仗义。刘秀更是生得一表人才,待人接物,慷慨磊落,行事更是睿智勇毅。

  刘秀自幼钟情于阴丽华,少年时期就立下一个心愿——娶妻当娶阴丽华,这一志愿在当时看来只是不着边际的空想,因为当时汉代已历十二帝,总计二百一十三年,帝裔子孙众多,不可能—一照顾周全,更何况当时王莽已经篡位称尊,刘氏子孙更受到无情的摧残,刘秀一家早失去贵族的身份,在乡里的财势与声望上,刘家似乎还比不上阴家,刘秀虽然熟知阴丽华貌美,但真正能把她娶过来作为自己的妻子,还是一件十分渺茫的事,当时只是心里想想而已。

  刘秀当时还有一个志愿。一天,他在长安市上,看到执金吾出巡,前呼后拥,车骑很盛,于是发出“仕宦当作执金吾”的感慨。“执金吾”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卫戍司令,刘秀当时在政治上最大的追求也就如此而已。想不到时势造英雄,后来他竟成了中兴汉室的光武帝。

  倘若美慧秀丽的阴丽华七早八早地就嫁给了刘秀,而且刘秀又能在王莽政权中谋得一官半职,在如花美眷的拖累下,或踌躇满志的状况下,刘秀也许就此安于现实,不再有拼命谋求发展的斗志与浩气了。无奈多少土族少年向阴家求亲,都尝到婉转拒绝的滋味,刘秀更是不敢贸然有所行动;再说想要在王莽新朝获得立足之地,更是谈何容易,为了完成他的两个心愿,时势迫使他不借工本地另谋发展。

  王莽篡汉以后,推行了一连串雷厉风行的措施:恢复井田制度,设置六关、五均、赊贷等经济制度,改革币制,复古建制,变更官制。因为准备不周,食古不化,执行操切,政令芜繁,造成经济萧条,民生凋敝,荒旱连年,盗贼蜂起的局面。

  当时,樊祟起兵于山东一带,把眉毛涂成红色,号称“赤眉军”;王匡起兵湖北,号称“新市兵”;王常起兵江陵,号称“下江兵”;陈牧起兵荆襄,号称“平林兵”;刘秀也从长安回到故乡,号召家乡子弟兵起而抗暴,号称“春陵兵”。

  当时刘秀和他哥哥刘缤领导的“春陵兵”与王匡、王常等人的部队合在一起,号称“绿林军”,为了顺应人心思汉的潮流,推立汉朝宗室刘玄为皇帝,以“反莽覆汉”为号召,改元更始,一路攻略,中原地区尽皆归夏。

  在消灭王莽的过程中,刘秀的功劳最大,公元二十三年,“绿林军”几千人被王莽主力四十二万人包围在昆阳城中,是刘秀带十八人突围,带回三万多援军,以少胜多,把王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从此,“绿林军”乘胜前进,推翻王莽的统治,进占长安。

  就在此时,随刘秀作战的阴氏兄弟,说服家人,把阴丽华嫁给了刘秀,也正因为两人的结合,刘秀才逃过了更始皇帝诛杀功臣的一劫。

  更始皇帝先是杀了刘秀的哥哥刘縯,刘秀表面还只能强颜欢笑,要哭也是晚上偷偷地哭。阴丽华劝慰丈夫:“更始皇帝气局狭小,小具规模便沉迷酒色,为求自保,不如向河北发展,也好相机独树一帜。”阴丽华的话给刘秀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一切计划妥当,十九岁的新娘回到母家暂住,刘秀以有名无实的特使虚衔,带领数百人马渡过黄河,一路抚辑流亡,废除苛政,排除万难,争取民心,赢得了河北诸郡的爱戴和拥护,刘秀就是以此作基础,建立东汉,他的“云台二十八将”也多出在这一带地区,可说阴丽华不仅使刘秀避祸,而且还使他建立了一个政权。

  当时,邯郸地方有一个以卜卦为生的术士王郎,乘群雄并起之际,许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自立为王,声势浩大,是刘秀在河北扩展势力的主要障碍,刘秀为了彻底击灭他,必须借重刘扬的势力,作为权宜之计,不惜答应娶刘扬的甥女郭氏为妻,终于借得精兵十万,击败王郎,廓清河北,于是他拒绝了更始皇帝的封号,另树一帜,不久即帝位于部南的千秋亭,以建武为年号,定都洛阳。

  于是在册立皇后的问题上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是立郭氏为后呢,还是以阴丽华为后,尽管郭氏是刘秀患难相随的红粉知己,虽然在戎马倥偬中,郭氏一直追随左右,并已身怀六甲,但依然只得了一个贵人的称号,阴丽华是刘秀的结发妻子,刘秀一心一意要把皇后的位置留给她,星夜派侍中傅俊将她迎来洛阳。不料阴丽华却说:“困厄之情不可忘,而况郭贵人已经生子。”坚持不肯接受皇后的册封,光武帝迫不得已,只好立郭氏为后,封阴丽华为贵人。

  阴丽华的谦德与她的家风是密不可分的。天下初定,阴丽华的哥哥阴识因随军征战有功,刘秀本拟破格封赏,以示对阴丽华的补偿,然而却受到阴识的谢绝,他说;“天下初定,将帅有功的多,臣托属外戚的关系,不能示天下以不公。”这是建武二年的事。又过了两年,阴丽华随侍光武帝征讨彭宠,在河北生下一子,就是后来的汉明帝。阴丽华的另一个兄弟阴兴当时为黄门侍郎,指挥武骑,随军征伐,算是刘秀的贴身侍卫长,每次出入,都拿一个小盖伞为刘秀遮风蔽雨。建武九年,刘秀升迁他为侍中,赐爵关内侯,印绶已经准备妥当,阴兴却坚决辞让:“臣未有先登临陷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赏,转令天下失望,诚所不愿。”事后,阴丽华私下问兄弟为什么要那样说,遭到阴兴的反唇相讥:“贵人不读书吗!亢龙有悔,盛极则衰,外戚家苦不知谦退耳!”

  在称帝后的十年之中,刘秀恩威并济,终于使天下归心,成就了大一统的局面,转而偃武修文。休养吏民,保全勋臣,崇尚义节,阴丽华也陆续生养了五名子女,终于在建武十七年,刘秀废掉郭皇后,册立阴丽华为皇后。

  刘秀亲自草拟诏书,说明废郭皇后,立阴丽华的道理,“皇后郭氏,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他子,训长异室,宫帏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睢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戴涉,宗正刘吉持节,缴上皇后印缓。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先是固辞后位,长久恭谨廉让,宜奉宗庙,为天下母。异常之事,非国之弱,不得上寿称庆。”刘秀对阴丽华长久的歉疚,终于得到补偿的机会。

  阴丽华虽然真的没有当皇后的念头,但由此也明白了刘秀对她的真情厚意,心中自然是十分满足。但她仍一本初衷,恭俭仁厚,谦让自抑,不喜笑谑,事上谨慎柔顺,处下矜惜慈爱,天下都称她为贤后。

  公元57年2月,62岁的刘秀病逝于洛阳;公元64年正月阴丽华也去世了,与刘秀合葬于原陵(今河南孟津)。十年后,在拜谒原陵的前一夜,刘庄做了一个梦,梦见父亲刘秀和母亲阴丽华在陵畔漫步,恩爱之情一如自己从小就看熟的景象。从梦境中醒来,50岁的汉明帝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放声大哭。悲伤的刘庄下诏,在祭殿两边种下28棵柏树,代表“云台二十八将”守护父母的平安。

   阴丽华一生谦德可风,相夫教子,主理后宫,不曾干预朝政,更能约束家人,使刘秀无后顾之忧,专心国事,才出现了与“文景之治”并称的“光武中兴”时代。

 
汉明帝刘庄之母阴丽华是我最敬佩的古代才貌双全的女子之一。皇帝的婚姻,鲜有幸福圆满的结果,而刘秀、阴丽华却和谐得令人羡慕,这固然是由于刘秀的宽仁厚德,惜念旧情,而阴丽华的貌美德高与安份守己,更是最重要的因素。

  
1

评分人数

本帖最后由 清宁子 于 2011-5-28 04:22 编辑

解忧公主(公元前120-前49年)
     出生皇族,祖父刘戊曾是霸居一方的楚王。景帝三年春,刘戊参与同姓诸王的“七国之乱”,兵败身亡。从此,解忧公主和她家人长期受猜忌和排斥,落入无法扭转的苦难之中。当罪臣江都王刘建之女因“和亲”远嫁乌孙昆莫(国王)而郁郁以终之后,汉武帝为了巩固与乌孙的联盟,于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又将年仅二十的解忧,嫁给乌孙昆莫。
111.jpg
   汉代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中记载了一个解忧公主,她是第三代楚王刘戊的孙女,她在细君公主去世后,为了维护汉朝和乌孙的和亲联盟,也奉命出嫁到西域的乌孙国。她一生经历了三个丈夫,都是乌孙王,直到年过七十岁时,上书给汉朝皇帝陈述思乡之苦,请求把自己的遗骨埋葬在故国。甘露三年回到汉朝,天子怜悯她的境遇,在她回来的时候,还亲自出城迎接解忧公主的归来。每逢上朝,解忧公主的礼仪待遇和正宗公主一样,有三个子孙留在汉朝为她看守陵墓等等。
      历史贡献:解忧到乌孙国后,积极参与政事,致力于兴国安邦的事业。她经常不辞辛劳的到各个部落中视察民情、访贫问苦;每逢国中发生了山洪、寒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她都毅然奔赴前线,与各族牧民并肩战斗抗洪救灾;大力发展植树造林和发展农业的活动;她还积极支持贤臣的建议,说服乌孙王和乌孙长老们,开通了乌孙通往大宛、康居和塔里木城邦诸国的通商口岸。在她改嫁翁归靡以后,乌孙的经济发展很快,官办的商业和民间的自然经济都得到长足的发展,那真是财源滚滚,挡都挡不住,乌孙和四邻国家的和睦关系胜过以前。天山南北都留下了她友好往来的踪迹,各国民众翘起大拇指赞颂她:汉家公主的美貌赛过天鹅,爱民如子的美德天下传颂;乌孙国走出了一条济世安邦的兴国之路,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如同太阳升到正午一样。

     哎,又一个可悲可叹的和亲公主~~~
1

评分人数

乐昌公主陈贞
      陈贞是南朝后主陈叔宝的大妹妹,名字不详,乐昌公主是她的封号。虽生长在皇家,却没有一般金枝玉叶的那种骄横脾气,在宫中以性情温婉贤淑而为众人称道。她外貌端庄秀美,举止高雅大方,且有很深的文学造诣;为此,她选择夫婿也自有眼光,不恋侯门贵族,独重诗文才识,成年后,由她自己作主下嫁江南才子徐德言(陈太子舍人)为妻。徐德言作驸马后入朝廷任侍中,也颇显露出他的政治才华,夫妇二人互敬互爱,夫唱妇随,成了一对当时人人羡慕的天成佳偶。《本事诗》中说她“才色冠绝”,并记载她与徐德言’破镜重圆”的故事。
111.jpg
     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南朝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与妻乐昌 公主恐国破后两人不能相保,因破一铜镜,各执其半,约于他年正月望日卖破镜于都市,冀得相见。后陈亡,公主没入越国公杨素家。德言依期至京,见有苍头卖半镜,出其半相合。德言题诗云:“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得诗,悲泣不食。素知之,即召德言,以公主还之,偕归江南终老。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或决裂后重又团聚或和好。
1

评分人数

临海公主
    临海公主,西晋惠帝之女,母皇后贾南风。原被封为清河公主。西晋灭亡,洛阳大乱,皇族纷纷逃难.她途中与家人及姐妹失散。被人劫持,转卖给吴兴县的钱温作奴婢。
  晋惠帝的皇后贾后生有四个女儿,长女河东公主、次女临海公主、三女始平公主及小女哀献皇女。其中,次女临海公主命最不济。
  钱温女儿从小娇生惯养,为人自私专横,尤其对身边的家僮侍婢。更是颐指气使,非打即骂。钱温买得公主后,便将她送给爱女当丫头。公主一生中最苦难最卑微的生活便由此开始了。
  清河公主生得仪表端庄,因为身上带着皇室血统,一步一颦都极有韵致,那是一种非小家碧玉所能及的气度。这很使钱女妒忌,她套问公主被卖之前的身份,公主都避而不谈。
  钱女对公主相当冷酷。动不动就差她做这做那,稍有不慎就用鞭子抽打,关在黑房间,几天几夜不供吃喝。公主孤苦伶仃,举目无亲。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吞。她心想,从前做皇女的时光再如何繁华,终究也是一场过眼烟云。她认了命。晋元帝在江南恢复了晋朝,史称东晋。
  清河公主听到这一消息,仿佛在黑暗中抓着了一线希望。钱女差她外出购买脂粉时,她乘人不备,逃出火坑,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都城,求见当朝天子。然而门口的卫士见她衣衫褴褛,一身奴婢打扮,不相信她就是前任晋惠帝的女儿。在她赌咒发誓之后,卫士将信将疑,终于同意向上禀报。
  在晋元帝面前,公主涕泪惧下,陈诉了这些年来的颠沛流离及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元帝感叹皇女的不幸,更愤怒钱温及其女儿如此虐待公主。他命人押来钱温及其女儿,送入死牢。不久.晋元帝改封清河公主为临海公主,下嫁宗正曹统。公主的生活,终于云开雾散。她作为公主曾被卖身为奴的经历也堪称史之唯一,享年71岁。
111.jpg
     《晋书 列传第一》
  临海公主先封清河,洛阳之乱,为人所略,传卖吴兴钱温。温以送女,女遇主甚酷。元帝镇建邺,主诣县自言。元帝诛温及女,改封临海,宗正曹统尚之。

     四个字评价:能屈能伸
1

评分人数

    • 马丁: 秋李子有篇文,以此为原型鲜花 + 10 金钱 + 20
本帖最后由 清宁子 于 2011-5-28 09:06 编辑

文成公主(约623-680)
      唐朝皇室远枝,任城王李道宗之女。汉族。汉名李雪雁,吐蕃名甲木萨汉公主,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第二位皇后(第一位皇后来自今日的尼泊尔)。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理,并信仰佛教。640年奉唐太宗之命和亲吐蕃,文成公主对吐蕃贡献良多。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他统一藏区,成为藏族的赞普(“君长”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唐贞观十四年(640),他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献金五千两,珍玩数百,向唐朝请婚。太宗许嫁宗女文成公主。
111.jpg
         
       哎,不管现在粉饰的如何,俺始终觉得,又是一个可悲的和亲公主~~~
       咋么见李二嫁自己的亲闺女呀~~~  
       前段时间看八卦,据说
最原始的吐蕃史料都把她排在松赞五位后妃的最后一个~~~
  
1

评分人数

本帖最后由 清宁子 于 2011-5-28 09:38 编辑

武惠妃
      唐玄宗贞顺皇后武氏(699年-737年),又称武惠妃,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父恒安王武攸止,玄宗的表叔;母杨氏。武惠妃遗传了姑祖母武则天的聪慧、阴狠。
111.jpg
      因为武攸止早死的关系,其女自小养在宫中。李隆基即位后,对武氏相当宠爱。开元十二年(724年)玄宗废正室王皇后以后,封武氏为惠妃,而宫中对她的礼节等同皇后。其母杨氏封为郑国夫人,弟弟武忠与武信分别官至国子祭酒与秘书监。
      起初,惠妃生下悼王李一、怀哀王李敏与上仙公主。这三个孩子长得姿容端丽,却都夭折,玄宗感到十分哀伤。后来惠妃生寿王李清,因为害怕孩子夭折,玄宗命其兄宁王李宪抱养李清,并由宁王妃元氏亲自哺乳。后来不但李清顺利成长,而且颇得父母满意,後改名李瑁。而且惠妃又相继生下盛王李琦、咸宜公主、太华公主。这个李瑁在日后收到父亲送上两二个“大礼”:一是被封为寿王,开元廿三年(735)年,不到17岁的杨玉环被选纳为寿王李瑁的妃子,因为母亲武惠妃正受宠,所以小两口恩爱大约生活了5年时间;第二份大礼则是君父李隆基贪恋儿媳美色,让其效仿祖母武则天先出家后再从空门中改嫁,并先後赐魏来馨为侧妃,并将王公大臣的千金韦柳青续为寿王妃。
  玄宗对惠妃宠爱始终不衰,并且想立她为皇后。御史潘好礼上疏表示武惠妃的远房叔公武三思与远房叔父武延秀都是干纪乱常之人,世人所共恶之;而且当时玄宗立的太子李瑛不是惠妃所生,但惠妃自己儿子李瑁已成年,一但以惠妃为皇后,恐怕她会基于私心而使太子的地位不安。于是玄宗听从此话,没有立惠妃为皇后。
  玄宗在宠幸武惠妃以前,曾经宠幸赵丽妃、皇甫德仪与刘才人,她们分别生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后来因武惠妃得到隆宠,这三个妃子也相继失宠。于是李瑛、李瑶与李琚兄弟常为母亲不得宠而不乐,多有怨言。惠妃之女咸宜公主的驸马杨洄揣摩惠妃的心意,便每天观察李瑛有何短处,并向惠妃报告毁谤。惠妃向玄宗哭诉太子结党营私,想要谋害他们母子。玄宗震怒,想要废太子。中书张九龄以骊姬、江充、贾南风与独孤皇后等人故事劝谏玄宗不能废太子,此事遂作罢。
  不久,张九龄罢官,以李林甫取代其位。李林甫揣摩惠妃的心意,时常对她说寿王的好话,惠妃便对他相当敬重。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杨洄再次向惠妃构陷三位亲王,说他们三个与太子妃薛氏之兄薛锈共谋异事。惠妃便设计派人去召三王入宫,说是宫中有贼,想请他们帮忙,而他们也答应了。惠妃接著又告诉玄宗:“太子跟另外两个王爷要谋反了!他们穿铁甲进宫了!”玄宗派人察看,果真如此,便找宰相李林甫商议。李林甫说:“这是陛下的家务事,不是臣等应该干预的。”玄宗便下定决心,废三王为庶人,赐薛锈死。不久,三位庶人皆遇害,天下人都为他们感到冤枉。
      自从陷害三亲王以后,武惠妃的一名宫女值守夜班时突然大声惊叫并昏厥,醒来时说看到三个男鬼,武惠妃自然联想到三亲王,为掩人耳目,以宣扬歪邪之风为由,杀死该宫女,却因此害怕成疾,大病不起。请巫师在夜里作法、为他们改葬,甚至用处死的人来陪葬,都没有用。最后惠妃因此而死,年三十八。她过世后,鬼魂作祟的事也自然消失了。 不能不说,玄宗对武惠妃是相当偏心的。虽然由于闹鬼事件,他多少知道了武惠妃的亏心事,但是他仍然对她的死表现得极其伤感。
  他颁下了这样一道诏书:“存有懿范,没有宠章,岂独被于朝班,故乃施于亚政,可以垂裕,斯为通典。故惠妃武氏,少而婉顺,长而贤明,行合礼经,言应图史。承戚里之华胄,升后庭之峻秩,贵而不恃,谦而益光。以道饬躬,以和逮下,四德粲其兼备,六宫咨而是则。法度在己,靡资珩佩;躬俭化人,率先。夙有奇表,将加正位,前后固让,辞而不受,奄至沦殁,载深感悼,遂使玉衣之庆,不及于生前;象服之荣,徒增于身后。可赠贞顺皇后,宜令所司择日册命。”武惠妃就这样以“贞顺皇后”的名份和尊荣入葬敬陵了。
  玄宗面对这样一位谗杀了三名儿子的女人,虽然不按皇后丧仪发丧,但仍给了皇后的名分,还满脑门子装着“贞”、“顺”一类的词汇,不得不让人叹息:冤魂们实在是要求太低,真正该死的他们都忘了找了。

      据说武惠妃很有才华,精于琵琶,擅长歌舞,通史明今。
      啥也不说了,老李家才吃了武家的大亏,李隆基居然还宠武姓妃子~~~
      “惠妃”(惠妃,其礼秩比皇后 )是唐玄宗为武惠妃专门设立的,就像唐高宗专门为武则天设立“宸妃”一样,在武惠妃死后,又撤掉了惠妃,恢复以前的四妃制。---小杨都么有的待遇呀~~~
      小时看电视的时候,觉得这女的真牛,受宠直至死,害了李隆基3个儿子,李隆基都么把她怎么着,武惠妃死了,老李伤心的死去活来,追封其做皇后,汗,那3娃难道不是你亲儿子么?渣爹呀~~~
       就是心理素质差了点,么她姑祖母强悍~~~
       哎,现在这样看来,俺都要觉得小杨你分明就是你婆婆的替代品呀~~~
1

评分人数

    • 马丁: 精彩评议,这个玄宗好多情,比得上段正淳了鲜花 + 10 金钱 + 25
本帖最后由 清宁子 于 2011-5-28 09:53 编辑

太平公主(约665年—713年)
      唐高宗李治之女,生母武则天。下嫁薛绍,再嫁武攸暨。生前曾受封“镇国太平公主”,后被唐玄宗李隆基赐死。太平公主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不仅仅因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武则天的女儿,而且她几乎真的成了“武则天第二”。
     作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和唐睿宗的胞妹,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被称为“几乎拥有天下的公主”。有人依《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认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令月嘉辰”一词并未直接体现公主姓名,故“令月”之名有争议)。
  其实,太平公主一生很不太平,她的血管里流动着的是她那极不安分的母亲的血液。从小,她骄横放纵,长大后变得凶狠毒辣,野心勃勃地觊觎着那高高在上的皇位,梦想像她母亲那样登上御座,君临天下。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历史往往会发生惊人的重复,但如果第一次是以喜剧面目出现,第二次则以闹剧出现。太平公主虽不乏心机和才干,也曾纵横捭阖得意于一时,但终未能承传母志,位列九五,只是在史书上留下许多五颜六色的斑痕而已。
     太平公主是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她一生参与了三次大的政治斗争,并且卷入的程度一次比一次深,起的作用也一次比一次大:太平公主参与的第一次政治斗争是张柬之等起兵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第二次政治斗争是李隆基起兵诛杀韦后;第三次政治斗争是与太子李隆基之间的斗争。  
111.jpg
  
     最牛的公主,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爹是皇帝,妈是皇帝,前2个哥哥是太子,后2个哥哥是皇帝,就差自己也是皇帝了~~~
1

评分人数

    • 马丁: 不错鲜花 + 10 金钱 + 22
本帖最后由 蝶舞翩翩 于 2011-5-28 13:45 编辑

咱跟一个武则天,中国正统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名曌,字明空,唐太宗赐名武媚,称帝后以武瞾为名.武则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汉族。她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
以下附武则天年谱:
1岁,武德七年(624年),生于长安。父,武土彟,年48岁,任工部尚书,判六曹尚书事。母,杨氏,年46岁。异母兄元庆、元爽稍长,姐一人尚幼。   
2岁,武德八年(625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其兄建成、弟元吉。初七,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八月初八,高祖李渊传位于太子李世民。九日,太子李世民即位,为太宗。封武士彟为豫州都督。   
5岁,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十五日,李治(唐高宗)诞生。本年,袁天罡为武相面,在当地留下了朝天关、望云埔等传说。   
12岁,贞观九年(635年)五月初六日,高祖死于长安大安宫垂拱殿。武士彟在痛悼高祖中患病身亡,享年59岁。十月二十七日,葬高祖于陕西三原献陵,庙号高祖,与太穆皇后合葬。之后,与母亲杨氏回文水葬父。   
14岁,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李世民听说武士彟之女美丽聪明有才华,召入宫中,立为才人,赐号“武媚”。   
16岁,贞观十三年(639年),全国有州府358,县1551。高丽、新罗、西突厥、吐火罗、康国、安国、波斯、疏勒、于阗、焉耆、高昌、林邑、昆明等酋长相继遣使朝贡。   
20岁,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初七,太宗立李治为太子。   
23岁,贞观二十年(646年)三月初九,太宗病重,下诏军国机务并委太子李治处理。此后,太子隔日听政,朝罢,入侍药膳,武与太子开始接触,两人同在太宗身边侍疾。   
25岁,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太宗作《帝范》12篇,赐太子李治。   
26岁,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宗下诏长孙无忌、褚遂良辅佐太子李治。太宗驾崩。二十八日,武在感业寺出家为尼。六月初一,太子李治即位,为高宗,时年22岁。八月二十八日,葬太宗于昭陵,与长孙皇后合葬。   
27岁,永徽元年(650年)正月初六,高宗立妃王氏为皇后。五月二十六日,太宗忌日,高宗到感业寺行香,见到武。武氏哭泣,高宗伤感落泪。王皇后暗示武氏留长发,并劝皇上接其回宫。   
28岁,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入宫,为一般宫女,在王皇后身边。   
29岁,永徽三年(652年)七月初二,立李忠(即陈王忠)为太子。十二日,户部奏:全国有户380万。本年冬,武生长子李弘。   
31岁,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封武为昭仪。三月十四日,唐高宗应武之请求,加赠武德功臣屈突通、武士彟等13人官。六月,王皇后的舅父看出皇后宠衰的现实,自请罢官,改封为吏部尚书。十二月十七日,高宗离京师谒昭陵,武从行,生次子李贤于途中。   
32岁,永徽六年(655年)三月,武著《内训》一篇。六月,王皇后与其母柳氏为“厌胜”事发,高宗大怒,令柳氏不得入宫,后舅罢知政事。此时,在皇后废立问题上朝臣分为两派:长孙无忌、褚遂良、朝瑗、来济、等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许敬宗、李义府、崔义玄、袁公瑜等拥护立武则天为后。十月十三日,王皇后、萧淑妃废为庶人。十九日,高宗下诏立武昭仪为皇后。十一月初一,举行隆重的册立皇后仪式,文武百官及蕃夷酋长朝皇后于肃仪门。初七,追赠武后父武士彟为司空。本月,武后处死王皇后、萧淑妃。   
33岁,显庆元年(656)正月初六,降太子李忠为梁王、梁州刺史,立武后子李弘为太子。二月十七日,追赠武后父武士彟为司徒,赐爵周国公。三月十七日,武后祀先蚕于北郊。四月十四日,高宗与武后在安福门楼观玄奘迎御制慈恩寺碑文。自魏晋以来,佛事活动从无如此之盛大。九月十二日,武后制《外戚诫》献于朝。十一月初五,武后生第三子李显于长安。   34岁,显庆二年(657年)二月十二日,封李显为周王。   
36岁,显庆四年(659年)六月二十二日,高宗下诏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以皇族与后族为第一等,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刊入士流。七月,杀长孙无忌及柳(特殊字)。九月,高宗下诏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驹半等国置州县府127个,全国疆域进一步扩大。   
37岁,显庆五年(660年)正月,高宗与武后及太子在东都洛阳过春节。二十三日,离洛阳到并州。二月初十、至并州。十五日,会见随从官员、诸亲及并州官属父老等。三月初五,武后宴请亲戚故旧邻里于朝堂,宴妇人于内殿。初八,高宗讲武于并州城西,引群臣阅兵。四月初八,高宗、武后一行离并回东都。十月九日,改封武后母代国夫人杨氏为荣国夫人,品第一。本月,高宗初患风眩病,委武后处理部分政务,从此,武后参与朝政,处事都符合高宗旨意。   
38岁,龙朔元年(661年)正月,武后请禁止天下妇女为俳优之戏(古代指演滑稽戏的艺人),高宗采纳并下诏。四月,高宗欲亲率大军进攻高丽,武后抗表进谏以为不可,被采纳。   
39岁,龙朔二年(662年)六月初一,武后生第四子李旦于蓬莱宫含凉殿,于殿内作佛事,供玉像。七月初一,以皇子李旦满月,大赦天下,赐宴三日。   
41岁,麟德元年(664年)十二月,西台侍郎上官仪谋废皇后失败下狱。十三日,杀上官仪等,赐废太子忠死。此后,高宗视朝,武后垂帘于后,中外称之为“二圣”。约于本年,武后生太平公主。   
42岁,麟德二年(665年)十月二十八日,高宗、武后与太子去泰山封禅,从驾文武仪仗数百里不绝,东自高丽,西尽波斯,各国朝会者随从。本年,又获丰收。   
43岁,乾封元年(666年)正月初一,高宗祀昊天上帝于泰山之南。初二,封于泰山之上。初三,禅于社首山,武后为亚献。初五,礼毕,高宗御朝觐坛受朝贺,赦天下,改元乾封。六日,宴群臣。十九日,离泰山。二十四日,至曲阜,赠孔子为太师。二月二十二日,还至亳州,高宗等祭老君庙,尊之为太上玄元皇帝。三月十一日,高宗、武后回东都洛阳。令刻《登封记号文》,立于泰山。   
44岁,乾封二年(667年)九月初三,高宗久病不愈,令太子弘监国,改封殷王李旦为相王。 45岁,总章元年(668年)闰二月,高宗欲建明堂。二十五日,分长安、万年二县置乾封、明堂二县,以明志。九月十二日,李绩攻克平壤,擒高丽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健等,完全征服高丽。   
46岁,总章二年(669年)正月,封诸王嫡子皆为郡王。十二月初三,李绩病死。   
47岁,咸亨元年(670年)正月初七,刘仁轨因年老辞官。三月十九日,许敬宗退休养老。八月初二,武后母杨氏病死于九成宫,享年92岁。   
48岁,咸亨二年(671年)正月初七,高宗与武后离京师长安到东都,留太子李弘监国,令戴至德、李敬玄等辅政。   
49岁,咸亨三年(672年)正月,以梁积寿为帅,发兵讨叛“蛮”。昆明蛮14姓3万户归顺,设殷、敦、总三州。   
50岁,咸亨四年(673年)八月,高宗患疟疾,病重,令太子李弘于延福殿受诸司奏事。十一月,高宗监制乐章,有《上元》、《二仪》、《三才》、《四时》、《五行》、《六律》、《七政》、《八风》、《九官》、《十洲》、《得一》、《庆云》等曲。   
51岁,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十五日,高宗追尊其祖先,以高祖为神尧皇帝,太宗为文武圣皇帝,高宗自称天皇,武后称天后,改元上元,大赦天下。九月初七,高宗下诏复长孙无忌官爵,陪葬昭陵,其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公。十月二十七日,武后上意见十二条,高宗赞同,令施行。   
52岁,上元二年(675年)三月十三日,武后祀先蚕于邙山之南。本月,高宗风眩病加重,不能听政,政事皆由武后处理。高宗欲逊位于武后,宰相郝处俊谏止。武后引文学之士于宫中著书,参决表奏,被人们称为“北门学士”。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李弘病死。五月初五,追谥太子李弘为孝敬皇帝。六月初五,立雍王李贤为太子,大赦天下。八月十九日,葬太子李弘于河偃师恭陵,高宗亲撰《孝敬皇帝睿德纪》。   
53岁,仪风元年(676年)二月初七,武后劝高宗封禅中岳嵩山。十五日,高宗下诏今冬有事于嵩山。闰三月,吐善攻鄯、廓、河、芳四州,高宗下诏停封禅,遣相王李旦等率军抵御吐蕃。   
55岁,仪风三年(678年)正月初四,百官及四夷酋长朝武后于光顺门。   
56岁,调露元年(679年)五月初七,高宗令太子李贤监国。   
57岁,永隆元年(6肋年)正月十九日,武后登洛阳城门楼,宴请诸王诸司三品以上及诸州都督刺史,太常奏新编《六合还淳》舞。八月二十二日,废太子李贤为庶人。二十三日,立英王李显为太子,改元永隆,大赦天下。   
58岁,开耀元年(681年)正月初十,以太子初立,宴请百官及命妇于大明官。二十九日,高宗下诏免雍、岐、华、同四州两年地税。河南、河北遭水灾处免税一年。二月,武后表请赦杞王上金、鄱阳王素节之罪,乃以上金为沔州刺史,素节为岳州刺史,仍不许朝集。七月二十二日,太平公主下嫁薛绍。闰七月二十四日,高宗病,令太子李显监国。十一月初八,令废太子贤迁巴州。   
59岁,永淳元年(682年)二月十九日,皇孙重照满月,改元永淳,大赦天下。三月二十五日,立皇孙重照为皇太孙。   
60岁,弘道元年(683年)正月初五,武后随高宗至少林寺,见其母旧营之所未偿完功,倍感凄凉,作诗并序,令武三思资金绢等物续成功德。七月,高宗下诏今年十一月有事于嵩山,不久因高宗病重改为来年正月。十一月初三,高宗病情加重,下诏罢来年封嵩山。十二月初四,改元弘道,大赦天下,高宗欲登则天门楼宣诏,气逆不能上马,乃召百姓入殿前宣诏。当夜,高宗崩于洛阳宫贞观殿,终年56岁。遗诏皇太子柩前即位,裴炎等辅政,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武后进止。十一日,太子李显即位,为中宗。尊武后为皇太后。   
61岁,光宅元年(684年)正月初一,改元嗣圣,大赦天下,中宗立韦氏为皇后。武太后撰写《高宗天皇大帝溢议》及《述圣记》。二月六日,武太后与裴炎等废中宗为庐陵王,幽于别所。七日,立相王李旦为皇帝,为睿宗,改元文明,政事由武太后处理。八日,废皇太孙重照为庶人,流韦玄贞于钦州。九日,令丘神绩往巴州监视废太子李贤,以备外虞。以韦待价为山陵修作使,率兵民营造乾陵。三月初五,废太子李贤在巴州自杀。四月二十二日,迁庐陵王李显于房州,二十六日迁均州。五月十五日,高宗灵柩运往长安,武太后作《高宗天皇大帝哀册文》,留镇洛阳。八月十一日,葬高宗于乾陵,庙号高宗,刻述圣记碑立于陵前。九月初六,武太后改元光宅,改东都为神都。二十一日,武太后追王其祖:五代祖克己为鲁靖公,高祖居常为太尉、北平恭肃王,曾祖俭为太尉、金城义康王,祖华为太原安成王,父士彟为魏忠孝王。立五代祠堂于文水。二十九日,徐敬业以匡复为名在扬州起兵。十月初六,武太后令李孝逸等率兵30万讨伐徐敬业。十八日,斩裴炎于都亭。十一月初四,武太后令左鹰扬卫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行军大总管讨伐徐敬业。十八日,徐敬业败逃,部将王那相杀徐敬业后投降。李孝逸令追捕余党,平定扬州。   
62岁,垂拱元年(685年)正月初一,因平息徐敬业反叛,改元垂拱,大赦天下。二月初七,武太后下诏:“朝堂所置肺石及登闻鼓不预防守。有上朝堂诉冤者,御史受状以闻。”三月二十一日,再迁庐陵王李显于房州。四月,下《求贤制》,制令自举。十一月,武太后作《方广大庄严经序》,撰《臣规》两卷,普赐臣僚,以教为臣之道。   
63岁,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武太后欲复政于睿宗李旦,李旦固让,请武太后继续理政。武太后开始起用酷吏。三月初八,武太后令铸铜匦,这是一个功能齐全的意见箱。十二月,免并州百姓庸、调二税,终其身。   
64岁,垂拱三年(687年)正月初二,武太后封皇孙成美为恒王,隆基为楚王,隆业为赵王。 65岁,垂拱四年(688年)正月初五,武太后在神都洛阳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庙,令四时享祀如京师太庙之仪。十一日,令毁乾元殿,就地建造明堂,由薛怀义督办。四月,武承嗣造瑞石,让唐同泰献上,其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武太后命名为“宝图”。五月十八日,武太后加尊号称“圣母神皇”。七月初一,武太后更名“宝图”为“天授圣图”,改洛水为永昌洛水,“宝图”所出为“圣图泉”,设永昌县于泉侧。封洛水神为“显圣侯”,嵩山为“神岳天中王”。又以先于汜水得瑞石,改汜水为广武。八月十七日,琅邪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太后。武太后令丘神绩讨伐,未至,李冲已为地方军所败。二十三日李冲被其旧部杀掉。二十五日,越王李贞起兵于豫州,攻陷上蔡。九月初一,武太后令左豹韬卫大将军崇裕为中军大总管,岑长倩为后军大总管,讨伐李贞,削李贞属籍,改姓虺氏。   
67岁,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废睿宗,正式称帝。自号“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 69岁,长寿元年(692年),武则天派王孝杰帅军收复安西四镇,在龟兹国恢复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并遣军常驻,从而结束了唐蕃在西域反复争夺的局面。   
72岁,天册万岁元年(695年)十月,突厥默啜可汗遣使请降。  武则天墓
武则天册授他为左卫大将军、归国公。   
73岁,天册万岁二年(696年)十二月,武则天封禅嵩山。   
74岁,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杀来俊臣,结束了酷吏政治。   
75岁,圣历元年(698年)三月,复立被废的庐陵王李显为太子。   
79岁,长安二年(702年),于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置北庭都护府,取代金山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仍隶属于安西都护府。   82岁,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杀死二张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武则天被迫将皇位让给儿子中宗李显,复唐国号。同年十二月病逝于上阳宫,留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合葬于乾陵。
1

评分人数

南子,春秋时卫国卫灵公夫人,原为宋国公主;比卫灵公小三十多岁,美貌动于天下;与卫灵公男宠公子朝相恋,后随公子朝出走晋国。
南子,史学界对她这个人的评价比较干脆,“美而淫”。虽美但作风不大好,不仅红杏出墙,还喜欢弄权。   
《论语·雍也》里有段有趣的记载: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音yuè,同“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后人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一种是,孔子与南子会面,子路知道后很不高兴。孔子以为子路怀疑自己和南子有不可见人的勾当,立即予以澄清,发誓如果与南子发生过什么,天打五雷轰!另外一种是,孔子觉得子路对南子的认识是错误的,如果南子真是外面传的那种人,天也会讨厌她。
1

评分人数

虞姬
  秦朝末年的著名女性人物之一 ,人称“虞美人”。今沭阳县(沭阳,隶属江苏省宿迁市,因位于沭河之阳而得名)颜集乡人,一说绍兴县漓渚镇塔石村人。据《江西吉安庐陵项氏家谱》记载:虞后生时五凤鸣于宅,异香闻于庭,生于丁丑(公元前224年)卒己亥(公元前202年),葬彭城。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姬,相传容颜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项羽身边,史书中虽然没有介绍虞姬的结局,但后人根据项羽所作的《垓下歌》推断出她在楚营内自刎。由此上演了一场“霸王别姬”的美丽神话
1

评分人数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