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股坛
留学移民
菁菁校园
职场生涯
YES娱乐
爱情与婚姻
医学和健康
头脑风暴
IT数码
网亲互动
逍遥茶馆
育儿与教育
流行时尚
音乐影视
花想容
投资理财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唯美贴图
开心一笑
美味天下
道德与法律
海内海外
文史纵横
丫丫原创
小说欣赏
意见区
注册
登录
YY的港湾
论坛
家园
书库
搜索
插件
推广
收藏
帮助
默认风格
blue
gray
brown
pink
green
purple
股坛风格
放大镜版
股坛办公室版
手机版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0)
论坛任务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华人论坛
»
信仰家园
» 如何修行四梵住与四护卫禅
返回列表
发帖
恐慌小猪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恐慌小猪
当前离线
小猪司令
帖子
5115
精华
5
积分
6651
威望
159
金钱
5606
贡献
105
鲜花
1799
鸡蛋
2309
YES娱乐
0
金元宝
0
阅读权限
70
在线时间
191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1-16
最后登录
2020-5-9
榜眼
1
#
跳转到
»
倒序看帖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0-10-13 08:29
|
只看该作者
如何修行四梵住与四护卫禅
前言
今天我要跟大家讨论如何修行四梵住(catubrahma-vihara)与四护卫禅(caturarakkha-bhavana)。慈、悲、喜、舍这四种修行法门称为四梵住。
如何修行四梵住
慈心观(Metta-Bhavana)
若要修行慈心观(慈梵住),首先必须了解不应对异性之人(livgavisabhaga)及死人(kalakata-puggala)修行。
对单独一个人散播慈爱时,不应选取异性者作为对象,因为可能会对该异性者生起贪欲。然而,在达到禅那之后,则可以对群体的异性修行慈心观,譬如:「愿一切女人得到安乐。」若选取死人作为对象,你将无法达到慈心禅,所以,无论何时皆不应对死人修行慈心观。
应当对以下四类人修行慈心观:
一、你自己(atta);
二、你喜爱的人(piya);
三、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majjhatta);
四、你讨厌的人(veri)。
然而,最初时,你应只对自己及你所敬爱的人修行慈心观。这意味着:最初的时候还不应对下列几类人修行:
一、你不喜爱的人(appiya-puggala);
二、你极亲爱的人(atippiyasahayaka);
三、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majjhatta-puggala);
四、你讨厌的人(veri-puggala)。
你不喜爱的人乃是不做对你或对你关心之人有益之事的人。你讨厌的人乃是做出对你或对你关心之人有害之事的人。刚开始时,很难对这两类人培育慈爱,因为往往会生起对他们的瞋恨。开始的阶段,向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培育慈爱也是困难的。至于你极亲爱的人,一旦你听到他们发生了某些事情,你可能会太执着他们,甚至为他们哭泣,因而内心充满关怀与悲伤。所以在最初的阶段,不应以这四类人作为对象。然而,达到禅那之后,你就能以他们作为修行的对象来培育慈爱。
即使修行了一百年,你还是无法以自己为对象而达到禅那。那么,为什么一开始就要对自己修行慈心观呢?这不是为了达到近行定,而是因为培育对自己的慈爱之后,你就能推己及人地设想:正如你想得到安乐,不愿受苦,想得到长寿,不愿死亡;其它一切众生也同样想得到安乐,不愿受苦,想得到长寿,不愿死亡。如此,你就能培育愿一切众生安乐幸福的心。佛陀曾说:
「Sabba disa anuparigamma cetasa,
Nevajjhaga piyatara-mattana kvaci.
Evam piyo puthu atta paresam,
Tasma na himse paramattakamo」(Samyutta-1-75)
「即使一个人用心找遍十方的任何角落,
也找不到一个自己爱他的程度超过爱自己的人。
同理,十方所有众生爱他们自己超过爱别人;
因此,愿自己得到安乐的人不应伤害别人。」
(相应部-1-75)
所以,为了推己及人,以及使你的心柔软、和善,你必须先以下列四种意念来对自己培育慈爱:
一、愿我免除危难(aham avero homi);
二、愿我免除精神的痛苦(abyapajjo homi);
三、愿我免除身体的痛苦(anigho homi);
四、愿我愉快地自珍自重(sukhi attanam pariharami)。
若人的心柔软、和善、宽容以及能为别人着想,他将不难培育对别人的慈爱。因此,你所培育出来对自己的慈爱必须强而有力,这是很重要的。一旦你的心变得柔软、和善,以及具有对别人的同情心、宽容心之后,就可以开始培育对其他众生的慈爱。
对你敬爱的人散播慈爱
如果你已能修行安般念或白遍达到第四禅,你应再度开展该定力,直到你的心放射出明亮耀眼的光芒。在白遍禅定之光的协助与支持下,修行慈心观对你而言是非常容易的。原因在于:第四禅的定力已经净除心中的贪、瞋、痴与其它烦恼。从第四禅出定之后,心是柔和、堪能、纯净、明亮与发光的。因此,你将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培育强力及完美的慈爱。
所以,当禅定之光强盛明亮时,你应将心导向一位与你同性、而且是你所敬爱的人:也许是你的师长或一同修行的朋友。你将发现那光以你为中心而向四面八方扩展,你可以在光明中看见你选择作为对象的那个人。于是,无论那个人是坐或站,你应选取自己最喜欢的影像。尝试回忆你所见过那人最快乐时的影像,并且使该影像出现在你前方大约一公尺的地方。当你能清楚地看见该影像时,用下列的意念培育对他的慈爱:
一、愿此善人免除危难(ayam sappuriso avero hotu);
二、愿此善人免除精神的痛苦(ayam sappuriso abyapajjo hotu);
三、愿此善人免除身体的痛苦(ayam sappuriso anigho hotu);
四、愿此善人愉快地自珍自重(ayam sappuriso sukhi attanam pariharatu)。
以这四种方式对那个人散播慈爱三或四次之后,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一种方式,例如「愿此善人免除危难」,然后采取那个人免除危难的影像作为对象,以如此的意念散播慈爱给他:「愿此善人免除危难,愿此善人免除危难……」一遍又一遍,重复多次。当你的心变得非常平静,并且稳定地专注于对象一小时以上时,试看能否辨识到禅支。如果能,持续地修行初禅,然后进修第二禅、第三禅。接着,采取其它三种方式来培育慈爱,直到用每一种都能达到第三禅。如此修行时,针对这四种不同的散播慈爱方式,你应有个别适当的内心影像──当你想着:「愿此善人免除危难」时,你应见到那人免除危难的影像;当你想着:「愿此善人免除精神的痛苦」时,你应见到那人免除精神痛苦的影像;等等。应当如此修行三种禅那,然后继续修行这三种禅的五自在(vasi-bhava)。
当你对敬爱的一位同性者修行成功之后,再对另一位你敬爱且跟你同性的人以四种方式修行。如此对大约十位你所敬爱的同性者修行,直到对其中每一位修行四种方式都能达到第三禅。到此阶段,你可以安全地将跟你同性、在世、而且是你极亲爱的人(atippiyasahayaka)纳入为修行的对象。在这类人当中选取大约十位,然后以同样的方法,逐一地对他们培育慈爱,直到成就第三禅。
然后,选取十个与你同性,而你对他们无好恶感的活人为对象,然后以同样的方式对他们个别地培育慈爱,直到成就第三禅。
至此,你已经熟练慈心禅达到相当的程度,能以同样的方式对大约十位你讨厌的人修行,只要他们是跟你同性,而且是还在世的人。如果你是像菩萨(佛陀的前生)那样的伟人──在过去生中,有一次菩萨投生为大猴王时,牠不恨任何来伤害牠的人──那么,你是真正不会讨厌或轻视任何人。如此你不需要选取这类人。只有那些有讨厌者或鄙视者的人,才需要对这类人培育慈爱。
借着如此修行慈心观,从易至难地对每一类人培育慈爱,你就会令心变得越来越柔软、祥和,直到能够以四类人(你敬爱的人、你亲爱的人、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你讨厌的人)中的每一类作为对象都证得第三禅。
破除界限(Simasambheda)
继续如此修行慈心观时,你会发现对敬爱者与对亲爱者的慈心变成相等。因此,你可以将他们合为一类。于是只剩下四类人:你自己、你喜爱的人、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你讨厌的人。
继续对这四类人修行慈心观,以便使你的慈心平衡、均等、没有差别或界限。虽然你不能以自己为对象来达到慈心禅,然而,为了去除这四类人之间的界限,你仍然需要将自己包括在内。
你需要再次透过安般念或白遍将定力提升到第四禅。当禅定之光强盛明亮时,以短暂的时间散播慈爱给你自己,也许是一分钟或仅仅几秒钟。然后,选取你喜爱的人、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你讨厌的人各一人为对象,对他们个别地培育慈爱,直到第三禅。
然后,重新开始,先短暂地散播慈爱给你自己。但是这一次,你散播慈爱给另一位你喜爱的人、另一位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另一位你讨厌的人。散播慈爱给这三类人时,应当记得修行四种散播慈爱方式的每一种:「愿此善人免除危难……」。对这三类的每个人都修行达到第三禅,且一再地更换不同的人选。
一遍又一遍地对不同组合的四类人──你自己、你喜爱的人、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你讨厌的人──培育慈爱。使你的心持续地培育慈爱,没有间断,也没有对任何人的差异。当你能毫无差异地对后三类的任何人修行都达到慈心禅时,你已经破除存在于不同类人之间的差异,这称为破除界限。破除人际之间的差异之后,借着修行舍利弗尊者所教导而记载于《无碍解道Patisambhidamagga》的方法,你将能更进一步地开展慈心。
二十二类遍满
《无碍解道》谈到二十二类遍满慈爱的方法:
五类不限定的遍满(anodhiso-pharana);
七类限定的遍满(odhiso-pharana);
十类方向的遍满(disa-pharana)。
五类不限定遍满慈的对象[1]是:
一、一切有情(sabbe satta);
二、一切有命者(sabbe pana);
三、一切生物(sabbe bhuta);
四、一切个人(sabbe puggala);
五、一切个体(sabbe attabhavapariyapanna)。
七类限定遍满慈的对象是:
一、一切女性(sabba itthiyo);
二、一切男性(sabbe purisa);
三、一切圣者(sabbe ariya);
四、一切凡夫(sabbe anariya);
五、一切天神(sabbe deva);
六、一切人类(sabbe manussa);
七、一切恶道众生(sabbe vinipatika)。
十类方向的遍满慈:
一、东方(puratthimaya disaya);
二、西方(pacchimaya disaya);
三、北方(uttaraya disaya);
四、南方(dakkhinaya disaya);
五、东南方(puratthimaya anudisaya);
六、西北方(pacchimaya anudisaya);
七、东北方(uttaraya anudisaya);
八、西南方(dakkhinaya anudisaya);
九、下方(hetthimaya disaya);
十、上方(uparimaya disaya)。
要修行这种慈心观,你必须再度提升禅定达到第四禅。然后对你自己、你喜爱的人、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你讨厌的人一再地培育慈爱,直到破除了人际间的界限。接着,你先选定某一个范围,例如你所住的寺院或居家附近,而在禅定光明的协助之下,你必须清楚地见到那里所有的众生。此时,以那范围内所有的众生作为对象,你可以开始散播慈爱,逐一地修行五类不限定对象的遍满慈爱,与七类限定对象的遍满慈爱,总共有十二类方法。修行十二类当中的每一类时,你必须以四种方式来遍满慈爱,例如:
一、愿一切有情免除危难;
二、愿一切有情免除精神的痛苦;
三、愿一切有情免除身体的痛苦;
四、愿一切有情愉快地自珍自重。
总共以四十八种方式〔(7+5)×4〕遍满慈爱。
你必须在定慧之光照射下清楚地看见慈心禅所缘取的众生,而且对于每一类遍满慈爱的方法,你都必须修行到第三禅,然后才进行下一类。例如,当你遍满慈爱给一切女性时,你必须在光明中真正看见你所决定的范围内所有的女性。同样地,你必须真正看见在你所决定的范围内所有的男性、天神、恶道众生等。必须如此修行,直到熟练所有四十八种遍满慈爱的方式。
熟练之后,你应逐步扩大决定的范围到涵盖整个寺院、整个村落、整个乡镇、整个县市、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整个太阳系、整个银河系乃至无边的宇宙。扩大决定范围的过程中,你必须对每一范围内的众生修行四十八种方式中的每一种,直到达成第三禅。一旦熟练之后,你可以进一步修行遍满慈爱到十方的方法。
十类方向的遍满慈爱
将慈爱遍满到十方,而每一方有四十八种方式,总共有四百八十种(48×10)方式。加上前述的四十八种时,总共有五百二十八种(480+48)遍满慈爱的方式。
要修行十类方向的遍满,你应先以在你东方无边宇宙中所有的众生作为对象。当你能在光明中看见他们时,以上述的四十八种方式遍满慈爱给他们。接着,以同样的方法对在你的西方等其它每一方向的众生修行。
若能熟练这五百二十八种遍满慈爱的方式,你将体验到佛陀在《增支部Avguttara Nikaya》所开示修行慈心禅的十一种利益:
「诸比库,当慈心解脱被培育、开展、勤习、驾御、奠基、建立、稳固与正确地修行时,可望得到十一种利益。那十一种利益呢?睡眠安稳;醒觉安稳;不作恶梦;为人所爱;为非人[2]所爱;天神守护;不被火、毒药与武器所伤害;心易得定;相貌安详;临终不迷惑;若未能证得更高的成就,他将投生梵天界。」(A.v,342)
悲心观(Karuna-Bhavana)
一旦能像前述那样修行慈心观之后,则修行悲心观(悲梵住)对你而言是不难的。要培育悲悯心,首先你应选择一位与你同性、正在受苦的活人。思惟他的苦难,生起对他的悲悯。
然后应当再度修行白遍达到第四禅。当禅定之光强盛明亮时,以定光辨识那人,然后对他修行慈心观直到进入第三禅。从慈心禅出定之后,你应以这样的意念对那正受苦的人培育悲悯心:「愿此善人解脱痛苦。」(ayam sappuriso dukkha muccatu)如此一再修行,重复多次,直到进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并且完成每一禅的五自在。之后,你必须像修行慈心观那样来修行悲心观,也就是对你喜爱的人、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你讨厌的人修行。对每种人都必须修行到第三禅。
若要对快乐、没有任何痛苦迹象的众生培育悲悯心,你应思惟:由于在生死轮回中所造的恶业,一切尚未证悟圣果的众生都还有可能投生于恶道遭受苦报。再者,每一个众生都是可悲悯的,因为他们都还未能解脱生、老、病、死之苦。
如此思惟之后,你必须像培育慈心时那样来对四类人培育悲心:你自己、你喜爱的人、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你讨厌的人。对每一类人都达到悲心观的第三禅。继续地修行,直到破除了人际之间的差异界限。
然后修行一百三十二种遍满悲悯的方法,即:五类不限定的遍满、七类限定的遍满与一百二十类方向的遍满〔5+7+(12×10)= 132〕。这与修行慈心观时所用的方法相同。
喜心观(Mudita-Bhavana)
要修行喜心观(喜梵住),你必须选择一个与你同性、存活、快乐、你非常喜欢、并且与你友好的人,一个见了面会使你欢喜愉悦的快乐之人。
然后应当再度修行白遍达到第四禅。当禅定之光强盛明亮时,以该光辨识那人,然后对他修行慈心观直到进入第三禅。从慈心禅出定之后,对那人修行悲心观,达到第三禅。从悲心禅出定之后,你应以这样的意念对那快乐之人培育随喜心:「愿此善人不失去他所得到的成就。」(ayam sappuriso yathaladdhasampattito mavigacchatu)如此一再地修行,直到证得初禅乃至第三禅,并且完成每一禅的五自在。
以同样的方法对一个你喜爱的人、一个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一个你讨厌的人培育随喜心之后,接着再对你自己、另一组的你喜爱的人、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你讨厌的人修行……直到你能破除人际之间的差异界限。然后,以无边宇宙当中所有的众生为对象,修行一百三十二种遍满喜心的方式。
舍心观(Upekkha-Bhavana)
若要修行舍心观(舍梵住),首先必须修行白遍达到第四禅。然后选择一个与你同性、你对他无好恶感的活人作为对象,对他修行慈心观、悲心观、喜心观,每一种都达到第三禅。从喜心观第三禅出来之后,你应思惟前三种梵住的缺点,即:它们都接近情感的作用──喜爱与厌恶、兴奋与欢欣。然后,你应思惟以舍心为基础的第四禅是宁静的。然后以如此的意念对那人培育平等舍心:「此善人是他自己所造之业的承受者。」(ayam sappuriso kammassako)
在慈心观、悲心观与喜心观第三禅的支持下,如此对那人修行时,不久你将能达到舍心观的第四禅。接着对一个你喜爱的人及一个你讨厌的人修行,皆达到第四禅[3]。然后应一再地对你自己、你喜爱的人、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你讨厌的人培育平等舍心。对后三类人修行皆达到第四禅,直到破除人际之间的差异界限。之后,以无边宇宙中所有的众生为对象,修行与前述步骤相同的一百三十二种遍满舍心方式。
这就是四梵住的修行方法。
四护卫禅
慈心观、佛随念、不净观与死随念这四种修行法门称为四护卫禅或四种保护的法门,因为它们能保护禅修者,免除种种危险。因此,在修行观禅之前,学习并修行它们是很有帮助的。我已经讲述修行慈心观的方法,现在我要跟大家讨论如何修行其它三种护卫禅,首先是佛随念。
佛随念(Buddhanussati)
此法门可以借着思惟佛陀的九种功德来修行:「Itipi so bhagava araham sammasambuddho vijjacaranasampanno sugato lokavidu anuttaro purisadammasarathi sattha devamanussanam buddho bhagavati.」
这段经文的解释如下:
世尊已灭除烦恼,堪受尊敬(araham阿拉汉);他自己证悟圆满的正觉(sammasambuddho正遍知);他的智慧与德行达到完美(vijjacaranasampanno明行足);他只说利益与真实的话(sugato善逝);他了解世间(lokavidu世间解);他是那些堪受调伏者的无上引导者(anuttaro purisadammasarathi无上士调御丈夫);他是天神与人类的导师(sattha devamanussanam天人师);他是觉悟者(buddho佛陀);他是过去生善业福德果报的最吉祥拥有者(bhagava世尊)。
我将举例说明如何以佛陀的第一种功德(阿拉汉)来修行禅定。根据《清净道论》,araham(阿拉汉)这个巴利字有五种含义,即:
一、由于他已经去除所有的烦恼与习气,清净无染,因而使自己远离烦恼习气,所以佛陀是受尊敬的阿拉汉。
二、由于他已经用阿拉汉道的宝剑斩断一切烦恼,所以佛陀是堪受尊敬的阿拉汉。
三、由于他已经切断及毁坏以无明和贪爱为首的缘起支,所以佛陀是堪受尊敬的阿拉汉。
四、由于他具备无上的戒、定、慧功德,因此受到梵天、天神与人类最高的崇拜,所以佛陀是堪受尊敬的阿拉汉。
五、即使处在无人看见的隐密处,他也不会做出任何身、口、意的恶行,所以佛陀是堪受尊敬的阿拉汉。
要修行此法门,你必须记住这五项定义,并且纯熟地了解它们,直到能够背诵。然后应再度修行白遍或安般念达到第四禅。在禅定之光的帮助下,你应在内心回忆一尊你所见过、喜爱、尊敬的佛像。当你能清楚地看见那尊佛像时,想象它就是真实的佛陀,并且继续如此注视它。
如果在过去生中,你很幸运地曾经见过佛陀,佛陀的真实影像就可能出现在你心中。那时你应开始注意佛陀的功德,而不只是注意佛陀的影像而已。如果佛陀的真实影像没有出现,那么,就将你内心见到的佛像当作是真正的佛陀,并且开始忆念佛陀的功德。如果你选择阿拉汉(araham)这项功德,你应当以阿拉汉的意义作为对象,一再地忆念它为:「阿拉汉,阿拉汉」。
当你的定力开展、强盛时,佛陀的影像将会消失,而且你的心只平静地专注于这项功德上。如此平静地专注大约一小时之后,你应查看五禅支是否存在。然而,此法门只能达到近行定(upacara-samadhi)。你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忆念佛陀的其它项功德,并修行此法门的五自在。
不净观(Asubha)
若要修行尸体的不净观,你应再度修行白遍或安般念,将定力提升到第四禅。当禅定之光清澈明亮时,在此光的帮助下,取你曾经见过与你同性且最难看的尸体为对象。你应见到与你以前所见一模一样的尸体。能够如此清楚地看见它时,你应尽可能地看见它最难看时的样子,然后平静地专注于它,忆念它为:「厌恶,厌恶」(patikula, patikula)。
若你的心能够稳定地专注于尸体一或二小时,你将见到从取相转成似相的变化。
取相乃是看起来与你以前用肉眼所见尸体一样的影像,是难看、可怕、吓人的样子。而似相则看起来像一个肢体肥胖的人,吃饱之后躺在那里熟睡的样子。
你应持续地专注于该似相直到证得初禅,然后修行初禅的五自在。
死随念(Marananussati)
根据巴利圣典《大念处经Mahasatipatthana Sutta》及《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死随念可以用你曾见过的尸体来修行。因此,你应以尸体的不净观再度进入初禅,然后如此思惟:「我的身体也必然会死,将来死后就像这具尸体一样,如此的下场是无法避免的。」保持心专注及忆念自己必死的本质,你将发现内心生起了悚惧感[4](samvega)。依此悚惧感,你会看到自己的身体变成一具可厌的死尸。然后,认识到自己尸体那个影像中的命根已经断绝,你应专注于该命根的断绝,而采取下列词句中的一种来忆念:
一、我必然会死,人命是无常的(maranam me dhuvam, jivitam me adhuvam);
二、我一定会死(maranam me bhavissati);
三、我的生命会在死亡时断绝(maranapariyosanam me jivitam);
四、死,死(maranam, maranam)。
你可以用任何一种语言来忆念它。修行直到能平静地专注于自己尸体中命根不存在的影像,持续一或二小时。此时,你将发现五禅支生起。然而,以此法门修行只能达到近行定。
结 论
慈心观、佛随念、不净观、死随念这四种修行法门称为四护卫禅,因为它们能保护禅修者,免离种种危险。
《弥醯经 Meghiya Sutta》(增支部?三?第一六九页 Avguttara Nikaya. 3. p.169)中说:「要去除贪欲,应当修行不净观;要去除瞋恨,应当修行慈心观;要去除散乱,应当修行安般念。」
根据这部经,不净观可说是去除贪欲的最佳武器。如果以尸体为对象,观察它为不净,这称为无生命体的不净观(avibbanaka-asubha)。如果以存活众生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份为对象,观察它们为不净,正如《耆利摩难经Girimananda Sutta》(增支部Avguttara Nikaya. 3. 343)中所教导的,称为有生命体的不净观(savibbanaka-asubha)。这两种不净观都是去除贪欲的武器。
慈心观可说是去除瞋恨的最佳武器;安般念可说是去除散乱的最佳武器。
再者,当禅修者的修行与信心退落、内心暗钝时,他应当修行佛随念。当禅修者缺乏悚惧感,并且对努力修行感到厌烦时,他应当修行死随念。
今天,我已经解说如何修行四梵住与四护卫禅,在下次的讲座中,我将讲解如何从四界分别观与对各种色法的分析下手,开始修行观禅。
在这次讲座结束之前,我要解释一下止禅与观禅之间的关系。
在《相应部?蕴品?三摩地经 Samadhi Sutta, Khandha-vagga, Samyutta Nikaya》中,佛陀说:「诸比库,你们应当培育定力。诸比库,有定力的比库能够如实知见诸法。何谓诸法的实相?色的生与灭;受、想、行的生与灭;识的生与灭。」
因此,有定力的比库能了解五蕴、五蕴的因缘、五蕴及其因缘的生与灭。他清楚地透视到:由于因缘生起,所以五蕴才生起;由于因缘完全息灭,所以五蕴完全息灭。
前三讲中所讨论的止禅法门能生起强而有力的禅定。正因为有禅定之光,你才能在修行观禅时透视到究竟的名色法。在深、强、有力的禅定帮助之下,你能清楚地透视名色与其因缘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这种清晰的透视是止禅法门所带来的大利益。
而且止禅提供你一个休息处。修行观禅时必须辨识许多法,因此疲劳可能会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长时间安住于某一禅那中,如此使你的心得到休息与恢复活力,然后可以出定继续修行观禅。每当疲劳发生时,你都可以再入禅休息。
以后当你修行观禅时,记得止禅的这些利益是很有帮助的。
--------------------------------------------------
[1] 这五类虽然名称不同,但实际上同样指一切众生。
[2] 非人amanussa-人以外的其它众生;通常指:天神、阿修罗、饿鬼、夜叉等。(P-E Dict p.73)
[3] 由于舍心观只有第四禅,没有前三种禅,它必须以慈、悲、喜的初禅至第三禅为基础才能生起,因此对每个人你都必须先修慈心观、悲心观、喜心观各达到第三禅,然后才转修舍心观,达到第四禅。
[4] 悚惧感samvega-警惕心。观察到世间的不幸而引起的宗教情绪。有八种对象能引起悚惧感:生、老、病、死、堕落恶道之苦以及过去、现在、未来轮回所造成的痛苦。(P-E Dict p.658)
问 答(三)
问3-1:修行安般念有三种禅相:遍作相、取相、似相。何谓遍作相?遍作相一定是灰色的吗?遍作相与取相之间有何差别?
答3-1:修行安般念时有三种禅相、三种定(samadhi)以及三种修(bhavana)。三种禅相是:遍作相、取相与似相;三种定是:遍作定(parikamma-samadhi预备定)或称为剎那定(khanika-samadhi)、近行定(upacara-samadhi)与安止定(appana-samadhi);三种修是:遍作修(预备修)、近行修与安止修。
遍作定的对象可以是遍作相、取相或似相。遍作修即是遍作定。
真正的近行定(即近行修)乃是紧邻于禅那或安止定之前出现的,这是为何它称为近行定的理由。但是有时在安止定(appana-jhana)之前(虽然距离安止定还有一段程度),以似相为对象的深且强的定也隐喻式地被称为近行定。当遍作定(或剎那定)被完全培育时,它产生近行定;当近行定被完全培育时,它产生安止定。
在上次讲座中我们已经讨论过三种禅相,即:禅定的对象。
(一)遍作相:自然的呼吸就是一种遍作相。注释中提到鼻孔相(nasika-nimitta)与上唇相(mukha-nimitta)也都是初学者的遍作相。当定力稍微增强时,通常在鼻孔出口处附近会出现灰色或烟雾色,它称为遍作相;此时的定力称为遍作定;此时的修行称为遍作修。在这个阶段,禅相不一定只是烟样的灰色,也可能出现为其它颜色。
(二)取相:当前面这种定力增强有力之后,烟样的灰色通常转变成如棉花似的白色。不过,依照心中「想」的改变,禅相也可能变成其它颜色与形状。如果禅相的颜色与形状经常改变,定力将会逐渐下跌,这是因为禅修者的想经常改变的缘故。因此,禅修者不应注意禅相的颜色与形状,而应只是一心专注于它。这是第二种禅相。这种专注于取相的定力也是遍作定,这种修行也是遍作修。
(三)似相:当定力变得更强而有力时,取相会变成似相。通常似相是清澈、明亮与发光的,犹如晨星一般。在此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想改变,禅相也会改变:若禅修者想要禅相变长,禅相就会变长;想要它变短,它就会变短;想要它变成红宝石色,它就会变成红宝石色。《清净道论》提到禅修者不应如此做。若如此做,即使很深的定力也会逐渐变弱。由于他生起不同的想,从而也就分散注意力到不同的对象。所以禅修者不应玩弄禅相,否则将无法达到禅那。
专注于似相最初阶段的定也是遍作定,其修行也是遍作修。然而,接近禅那的定则称为近行定,该修行称为近行修。当安止定生起时,所专注的禅相依然是似相,但是该定是安止定,该修行是安止修。
问3-2:近行定与安止定之间有何差别?
答3-2:当似相出现时,定力是相当强的。然而在近行定的阶段,禅支还未完全茁壮,因此有分(bhavavga)仍会生起,禅修者可能会落入有分。该禅修者会说一切都停止了,或说:「那时我一无所知。」或认为那就是涅盘如果这样修行下去,他将能够停留在有分之中很长的时间。
无论是好或坏的任何一种修行法,如果禅修者一再努力尝试,他终究能精通其法,所谓「熟能生巧」。在此情况下亦然,若一再尝试,他将能落在有分之中很长的时间。为什么他说自己一无所知呢?因为有分的对象乃是前世临死时的对象,此对象可以是业、业相(kamma-nimitta)或趣相[1](gati-nimitta投生相)。但是禅修者无法见到这点,因为他还不能辨识缘起法。唯有能够辨识缘起法之后,才能见到有分缘取这三种对象之一。
若禅修者认为有分是涅盘,则此信念将是障碍通向涅盘之路的「巨石」。若不能除去这块巨石,他将无法证悟真正的涅盘。为何会产生这样的信念呢?很多禅修者认为佛陀的弟子(savaka)不可能了解佛陀所教导的名色法。因此,他们不认为必须培育充分深度的定力,以辨识佛陀所教导的名色法及其因缘。如是,因为禅支很薄弱,他们的定力也很薄弱而不能持久,所以有分心仍然会发生。如果禅修者故意修行以便落入有分,他仍然能达到目的,但是那并非涅盘。要证悟涅盘,我们必须逐步地修行七清净。若不了知究竟名法、究竟色法以及它们的因缘,禅修者无法证悟涅盘。
就好像还没有能力自己站立的小孩子,当他要学习走路之时,将会一再地跌倒。同样的道理,在近行定的阶段,禅支还没有坚强茁壮,因此禅修者可能会落入有分。
为了避免落入有分,以及进一步培育禅定,你需要信(saddha)、精进(viriya)、念(sati)、定(samadhi)与慧(pabba)这五根的帮助,以便推动自己的心,并将心固定于安般似相。你需要深信专注于似相能使你证得禅那,需要精进以便使心一再地认知安般似相,需要念以便不忘失安般似相,需要定以一心专注于似相,以及需要慧以便了知安般似相。
在安止定的阶段,禅支已经完全茁壮,好像身强力壮的成人,能够整天挺直站立一般。禅修者也是一样,能够以安般似相为对象,停留在安止定中很长的时间,不会落入有分。在此阶段,不间断的完全专注能持续一、二、三小时或更久。此时听不见任何声音,心只会专注于似相,不会趋向其它对象。
问3-3:在什么情况或状态下,我们说一个禅修经验是近行定或安止定?
答3-3:如果禅修者专注安般似相的定力很强,但是有时仍会落入有分,我们可以说此时的定力是近行定。唯有当禅修者能够不间断地专注于安般似相,持续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我们才能说它是安止定。
禅修者如何能知道自己的心是否落入有分呢?他可以注意到自己有时会对安般似相失去觉知,那时就是落入有分。有时候,他的心会有很短暂的剎那想到安般似相以外的对象。但是这些情况不会发生在安止定。在安止定中唯有相续不断的完全专注。
问3-4:在四禅当中的每一禅是否都有近行定与安止定?它们有什么特征?
答3-4:以安般念禅那为例,此禅那缘取安般似相为对象,有四种近行定、四种安止定。在每一禅中都有近行定与安止定,二者都只以安般似相为对象。因此它们的对象相同,没有差别,但是二者定力的强度不同。
在初禅、第二禅与第三禅的近行定阶段有五个禅支,而在第四禅的近行定中没有喜(piti)与乐(sukha),只有寻(vitakka)、伺(vicara)、舍(upekkha)与一境性(ekaggata)。虽然它们同样以安般似相为对象,但是较高层次的近行定的禅支比较低层次的更有力。
初禅近行定的禅支镇伏身体的痛苦(kayika-dukkha-vedana);第二禅近行定的禅支镇伏心理的痛苦(domanassa-vedana);第三禅近行定的禅支镇伏身体的快乐(kayika-sukha-vedana);第四禅近行定的禅支镇伏心理的快乐(somanassa-vedana)。由此我们可以分辨这些近行定之间的差别,尤其是第四禅的近行定。在第四禅近行定的阶段,呼吸非常微细,几乎停止。到第四禅安止定的阶段呼吸才完全停止。
我们也可以借着观察禅支来区分各禅的安止定。初禅有五个禅支:寻、伺、喜、乐与一境性;第二禅有三个禅支:喜、乐与一境性;第三禅有两个禅支:乐与一境性;第四禅有两个禅支:舍与一境性。借着观察禅支,我们可以分别:「这是初禅」、「这是第二禅」等等。而且定力是一禅比一禅加深,第四禅的定力最高深。它是多么高深呢?你应当亲自去体验。许多禅修者报告说第四禅是最微妙、最宁静的。
问3-5:什么情况下禅修者会从安止定掉或退到近行定?什么情况下在近行定的禅修者能进入安止定?
答3-5:如果禅修者不重视他的禅修,而重视似相以外的其它对象,那么将有许多障碍(nivarana盖)会发生。许多依贪欲及瞋恨的妄想会产生,这些是不如理作意[2](ayoniso-manasikara不明智的注意)。这些不同的对象会削弱定力,因为善法[3]与不善法[4]一向是对立的,当善法强而有力时,不善法会远离;反之,因为不如理作意而造成不善法强而有力时,善法会远离。善法与不善法不能同时存在一个心识剎那或心路过程中。
在这里,我要解释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ara明智的注意)与不如理作意。当禅修者修行安般念时,若专注于自然呼吸的气息,则他的作意是如理作意。当取相或似相生起时,若禅修者专注于它们,则他的作意也是如理作意。在观禅中,若禅修者见到:「这是色」、「这是名」、「这是因」、「这是果」、「这是无常」、「这是苦」、「这是无我」,则他的作意是如理作意。
然而,如果他见到:「这是男人、女人、儿子、女儿、父亲、母亲、天神、梵天、动物等。」那么他的作意是不如理作意。一般而言,我们可以说:因为如理作意而使善法生起;因为不如理作意而使不善法生起。禅修之时,如果不如理作意生起,则五盖或烦恼也必然会生起。它们是不善法,这些不善法会削弱定力或造成定力掉落与退失。
如果一再地以如理作意观察修行的对象,那么善法将会增长,例如禅那善法。所以,若你一再地专注禅相,例如:安般似相,这是如理作意。如果培育如理作意达到完全的强度,那么你将从近行定进入安止定。
问3-6:在一个人临死之时,因为过去所做的善业或不善业而有业相生起。这种现象与禅修时遗忘已久的往事影像重新出现是否类似?
答3-6:可能有些类似,不过只限于少数的例子,有点类似那些死亡很快速发生的人。
问3-7:修行时,遗忘已久的三十年前往事影像在心中出现,这是否由于缺乏正念的缘故?什么造成心离开修行的对象?
答3-7:有可能由于缺乏正念,但也可能因为作意的缘故。然而多数禅修者不了解作意,唯有修行到名业处时他们才能了解作意。《阿毗达摩》中说,若无作意则没有任何对象能在心中现起。必须先有作意,心路过程才能产生。然而,心路过程的发生非常快速,所以他们不了解因为作意而使这些影像出现。
问3-8:临死之时,如果一个人有很强的正念,他能否避免过去善恶业的业相(kamma-nimitta)生起?
答3-8:强而有力的正念可以避免不善的业相生起。但是何谓强而有力的正念呢?若禅修者进入禅那,并且一直到死亡之时还能保持完全稳定的禅那,你可以说该禅那的念是强而有力的。那种正念能够避免不善业相或欲界[5]的善业相生起。它只缘取禅相为对象,如:安般似相或白遍似相。
另一种强而有力的正念是与观智相应的念。如果禅修者所达到的观智是行舍智[6],那么此念是强而有力的。这种正念也能避免不善相或会取代观禅相的其它善相现起。观禅的对象是行法的无常、苦或无我本质。他的临死速行心(maranasanna-javana)可能缘取那个本质为对象。临死前的那个观智能产生天界[7]结生心[8](deva-patisandhi),他自然会投生到天界去。
关于这种人于来世身为天人时可获得的利益,佛陀在《增支部?四法集?闻随行经Sotanugata Sutta, Catukka Nipata, Avguttara Nikaya》中开示:「So mutthassati kalam kurumano abbataram devanikayam upapajjati. Tassa tattha sukhino dhammapada plavanti. Dandho bhikkhave satuppado, atha so satto khippameva visesagami hoti」──「诸比库,一个凡夫(puthujjana)死亡之后,他可能投生于某一层天。在那里,一切行法很清楚地出现于他的心中,他可能会延迟对佛法的思惟或对观禅的修行,但是他要证悟涅盘是非常快速的。」为什么那些行法会很清楚地出现在他的心中呢?因为前世临死速行心及生到天界之后的有分心都缘取行法的无常、苦或无我本质为对象。由于「作主人」的有分心知道行法无常、苦或无我的本质,所以他能够很轻易地培育观智。根据这部经,死时拥有与观智相应的强力正念是有益的,因为它能产生缘取观禅对象的有分心。在死亡发生之前,你应努力具备这种正念。
举例而言,《帝释问经Sakkapabha Sutta》中提到的三位修行止观禅法的比库。他们有很好的戒行与禅定,但是他们的心倾向于生作女性干闼婆(gandhabba天界的音乐神与舞神)。他们死后投生于天界,成为非常美丽、光芒四射的干闼婆。在他们前世为比库之时,每天到一位女居士家托钵,并且为她开示佛法。这位女居士证悟初果须陀洹,她死后投生为帝释[9]天王之子──瞿波迦天子(Gopaka)。那三位干闼婆为帝释之子表演歌舞时,瞿波迦看见她们非常美丽、光芒四射,他想:「她们如此美丽、光芒四射,过去世造了什么业而有这样的果报呢?」于是观察她们的前世,见到她们是到他前世身为女居士家中托钵的比库。他知道他们的戒行、禅定与智慧都很卓越,因此想提醒她们前世的事情。他说:「当妳们听闻和修行佛法之时,眼睛与耳朵注意在什么地方?」这三位干闼婆当中的两位回忆起前世,因而感到很惭愧。她们当下再度修行止禅与观禅,而且快速地证悟三果阿那含,然后命终,投生到净居天[10],并在那里证悟阿拉汉果。第三位干闼婆并不感到惭愧,因而继续作干闼婆。
所以,不需要找人寿保险公司,这种正念是最佳的保障。
问3-9:修行四界分别观辨识十二种特相时,一定要按照顺序从硬、粗与重开始吗?禅修者能否选择从其它任何一种特相开始修行?
答3-9:在最初修行的阶段,可以从容易辨识的特相开始;但是,能够清楚地辨识所有特相之后,我们就必须依照佛陀所教导的顺序,即:地界(pathavidhatu)、水界(apodhatu)、火界(tejodhatu)、风界(vayodhatu)来修行,因为这样的顺序能产生强而有力的定。当我们能见到色聚,并且能轻易地辨识每一粒色聚中的四界时,顺序就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要能同时辨识它们。
为什么呢?因为色聚的寿命很短;它们的寿命可能比几十亿分之一秒还要短。在那个阶段,没有时间让我们默念:「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我们必须同时辨识四界,而不是依照顺序辨识。
问3-10:修行四界分别观使禅修者能够平衡身体中的四大(即四界)。一个人有时会因为四大失去平衡而生病;禅修者生病时,能否以强力的正念修行四界分别观来治疗疾病?
答3-10:有很多种病痛。有些病痛由于过去世的业而产生,如:佛陀的背痛;有些病痛由于四大失去平衡而产生。由过去业所产生的病痛不能单靠平衡四大来治愈;由于四大不平衡所产生的病痛则可能会在禅修者平衡四大之后消失。
还有一些病痛因为食物、时节(utu温度;火界)或心理(citta)而产生。如果病痛因为心而产生,我们可以治疗心,于是那病痛可能会消失。如果病痛因为时节而产生,如:癌症、疟疾等,则只能靠药物治疗,不能靠平衡四大来治疗。由于不适当食物而产生的病痛也是同样的道理。
问3-11:在我们达到第四禅与去除无明[11](avijja)之前,由于过去的坏习惯,很多妄想会生起。例如:(禅修期间以外的)日常生活中,贪爱或愤怒常会生起。我们能否用不净观(asubha)或慈心观(metta-bhavana)来除掉它们?或者只需要专注于禅修的对象,不去注意这些妄想,让它们自己消失?
答3-11:对不善业而言,无明(avijja)是潜在原因,而不如理作意才是直接原因(近因)。不如理作意是很重要的因素,若你能用如理作意来取代不如理作意,贪爱或愤怒将暂时消失;如果你的如理作意非常强而有力,它们也可能永远消失。在上一次回答问题的讲座中,我们已经讨论过如理作意与不如理作意。
你可以用不净观或慈心观来除掉它们,这些修行法门也是如理作意。而观禅是灭除烦恼最好的武器,是最好的如理作意。
问3-12:「有分」如何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与出世间[12]界作用?可否请禅师举例说明?
答3-12:有分在前三种界的作用是相同的。也就是,它们生起以便使一期生命当中的心识剎那没有间断,这是因为产生这期生命的业还没有竭尽的缘故。有分的对象可以是业、业相(kamma-nimitta)或趣相(gati-nimitta投生相)。例如:一个人有分的对象可能是差提优佛塔(Kyaikthiyo Pagoda),另一人的业相可能是大金塔(Shwedagon Pagoda)[13]。在色界与无色界通常只有业与业相,没有趣相。当我们说「出世间界」(lokuttara-bhumi)时,这里的「界」只是一种隐喻,事实上,它并不是一个地方。「出世间界」是指:四道、四果与涅盘。
四种道心与四种果心不是有分。在涅盘中没有名色(namarupa),因此也没有「有分」。
色界果报禅那(rupavacara-vipaka-jhana)──例如安般念禅那──其有分的对象是安般似相。至于识无边处无色界(vibbanabcayatana-arupavacara)的有分,其对象乃是空无边处禅心(akasanabcayatana-jhana-citta)。这些是业相;在此二界中没有趣相。
问3-13:世间禅(lokiya-jhana)与出世间禅(lokuttara-jhana)有何差别?
答3-13:世间禅是色界禅与无色界禅这八种定;出世间禅是与道智及果智相应的禅那。当你辨识色界初禅的名法为无常或苦或无我时,如果证悟涅盘、透视涅盘,那么你的道智是初禅的道智,这是出世间禅。
为什么呢?作为观禅对象的世间色界初禅中有五个禅支,而在出世间初禅中也有五个禅支,即:寻、伺、喜、乐与一境性。所以此道果是初禅的道果。其余诸禅的道果也是同样的情况。
--------------------------------------------------------
[1] 临死时的对象有三种可能:一、业:过去所做的善业或恶业,能造成来世投生者;二、业相:造作善恶业时的对象或影像或所用的工具;三、趣相:即将投生之处的征象。
必须强调的是,此三种之一是临死速行心(一生中最后一个速行心)的对象,不是死亡心(一生中最后一个心)的对象。死亡心与同一期生命中的有分心及结生心缘取相同的对象,即前世临死速行心的对象。而今世临死速行心的对象将成为来世结生心、有分心、死亡心的对象。(Com M Abh Ⅲ.17 p.138, Ⅴ.35 p.221)
[2] 作意manasikara-注意。作意是心遭遇对象时的第一前线,它将相应的名法导向对象,因此它是五门转向心与意门转向心的重要成份。这两种转向心能打断有分心流,形成心路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Ess Abh p.70)
[3] 善法kusala-dhamma-与善根(无贪、无瞋、无痴)相伴生起的心。这种心是健全的、道德上无过失的、能产生快乐结果的。
[4] 不善法akusala-dhamma-与不善根(贪、瞋、痴)相伴生起的心。这种心是不健全的、道德上有过失的、能产生痛苦结果的。(Com M AbhⅠ.3 p.31)
[5] 欲界-有饮食、男女等欲望的生存界。包括:四恶道、人道与接近人道的六层天界。(众生居住于三界,除欲界外还有下列二界)
色界-有十六层天。没有饮食、男女等欲望,但还有微妙的色身,故称为色界。修成色界禅的人若至死亡时禅定仍然稳固,则能投生于色界天。
无色界-有四层天。没有色身,只有精神存在,故称为无色界。修成无色界禅的人若至死亡时禅定仍然稳固,则能投生于无色界天。(Ess Abh p.21)
[6] 行舍智savkharupekkha-bana-第十一种观智。观一切行法的无常、苦、无我,并以种种行相观空之后,禅修者舍断怖畏与欢喜,对诸行无动于衷而中立,不执着它们为我或我所有。(清净道论?第二一品?第六一段)
[7] 天界deva-loka-这里指六层欲界天之一。
[8] 结生心patisandhi-citta-投生时的心。它连结今生与前生,所以称为结生心。一生之中,结生心只在投生时出现一次。(Com M Abh Ⅲ.8 p.122)
[9] 帝释sakka-欲界第二层天(忉利天)的天王。
[10] 净居天suddhavasa-deva-色界中最高的五层天;乃是三果阿那含与四果阿拉汉居住的地方。他们不会再投生于更低的界,只会在净居天达到最后的解脱。(Com M Abh Ⅴ.6 p.193)
[11] 编者注:第四禅不能去除无明,只能暂时降伏无明而已。
[12] 出世间lokuttara-超过世间的境界。有九种法,即:无为的涅盘与直接体悟涅盘的四道、四果。
[13] 差提优佛塔与大金塔都是缅甸著名的佛塔。
收藏
分享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心是诸(名)法的前导者,心是主。诸(名)法唯心造。若人以清净之心言行,快乐将跟随者他,如影随形。
送鲜花
扔鸡蛋
收藏
返回列表
推荐讨论区
美味天下
逍遥茶馆
意见区
爱情与婚姻
唯美贴图
网亲互动
开心一笑
MISC
时尚休闲
文史纵横
流行时尚
逍遥茶馆
娱乐八卦
YES 娱乐
猎杀者村
过关斩将
音乐影视
唯美贴图
头脑风暴
开心一笑
花想容
购物信息
漫画资源
实用生活
丫丫股坛
Collections
SWING CLUB
文学艺术
宝芝林
投资理财
期权期货
时事讨论
职场生涯
居家生活
育儿与教育
海内海外
爱情与婚姻
网亲互动
雅轩古调
道德与法律
信仰家园
医学与健康
菁菁校园
北大三角地
留学移民
美味天下
旅游天地
IT数码
小说欣赏
版规&活动专区
原创小说区
新文发布区
大众连载发布区
大众完结发布区
耽美连载发布区
耽美完结发布区
连载阅读区
大众连载阅读
完结阅读区
大众完结阅读区
YY书库目录(大众文区)
下载区
TXT完结区
TXT连载区
求文区
推荐讨论区
耽美讨论区
海外生活
波士顿华人
纽约华人
洛杉矶华人
旧金山华人
休斯敦华人
华府华人
版务区
意见区
网站建设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
社区银行
猪头术
爱墙
鲜花鸡蛋
幸福彩票
领取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