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这就比较难办了。。。。。。。。
黄芽:
健脾必先强胃论
脾为至阴,得胃阳后始可化物,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阳者无也,此先天之气也,故气为血之先也。昧者不识此理,凡遇积滞之症只用消导一法,克伐胃阳,脾失胃禀,水谷自难消矣!
蒲老师语录::最好养成不从病症猜原因的习惯
蒲老师语录::

中医书籍汗牛充栋,大多都是方书,某药治某病。至于为什么的医理,没有说。

最初只有黄帝内经讲到了“天人合一”的医理,天人怎么合一,黄帝内经讲得不透彻。
金元以后,兴起探究中医医理的好风气,所以出现每个门派都是依据黄帝内经,但又各说各的,并不一致。

只有彭子益,依据二十四节气阐释黄帝内经天人合一医理,阐释中医各门派对在何处,错在何处,一目了然。
只有彭子益,依据二十四节气阐释黄帝内经天人合一医理,阐释中医各门派对在何处,错在何处
这确实是要下苦功才能真正做到的。。。。。。
蒲老师语录::

中医书籍汗牛充栋,大多都是方书,某药治某病。至于为什么的医理,没有说。

最初只有黄帝内经讲到了“天人合一”的医理,天人怎么合一,黄帝内经讲得不透彻。
金元以后,兴起探究中医医理的好风气,所以出现每个门派都是依据黄帝内经,但又各说各的,并不一致。

只有彭子益,依据二十四节气阐释黄帝内经天人合一医理,阐释中医各门派对在何处,错在何处,一目了然。
/蒲老师语录::

绿豆汤能“治病”,
绿豆汤也能“致病”。

是否可以用绿豆汤,需要从舌脉认定着落。
蒲老师语录:;同理,“湿”为“脾土”所主,“寒”为“肾水”所主。

消灭“湿”,消灭“寒”,=消灭“脾”,消灭“肾”。                 

“脾土”病了就生“湿”,“脾土”不病则生“金”;

“肾水”病了就生“寒”,“肾水”不病则生“木”;

“肝木”病了就生“风”,“肝木”不病则生“火”,

。。。
/蒲师语录:
1,治病原则:
      内伤之病,虚劳为多。虚劳之病,无不由津液耗伤而起。不可误用凉药伤了人身相火,不可误用燥热药伤了人身津液。必须脉气实滞乃用凉药清热,必须真有内寒,乃用温药温寒。中病即止,不可太过。与其太过,宁可不及。太过必定坏事,不及尚可加增。

2,治病大体上分两种,
一种是针对病症用药,
一种是针对病症的根源用药。
       针对病症用药,有时候有效,有时候无效,有时候有害;
       针对病症的根源用药,不仅说出来的病症好了,没说出来的病症也会好了。
       许多疑难杂症,看起来病症许多,针对病症用药,要用许多药;
针对根源用药,可能就几味药。

3,彭子曰:
但是阴虚之脉,用养阴之药,无论何病,自然病愈;
但是阳虚之脉,养阳之药,无论何病,自然病恋;
但是中虛之脉,或滞积之脉,用养中之药、调滞消积之药,无论何病,自然病愈。
/蒲老师语录::
这种与针对症状多而用药多有区别,这种用药有章法,是从阴阳的角度出发的,只是他的章法是从道理的角度推导出来的,缺少舌脉的认定着落。所以你去分析组方用药,有升有降,有阴有阳,完美无缺。

临证中,只要是判断不清或者医理不明的,都可以用这种“对药”的方式,“寒热”并用,“阴阳”并用,“升降”并用,都可以有比较好的效果。

因为缺少舌脉的认定着落,是从主观的角度推导出来的,所以用药还是有偏向性。加上初次反馈效果好,容易增加信心,后面会继续延续这种偏向性,次数多了,偏向性的害处就会积累。

我之所以昨天这样说,不是嫉妒别人水平高,因为建群的目的,就是想更多人水平高。是因为十年前我自己也为这样的效果而自得意满,自以为是。患者反馈精神好了,患者反馈能吃饭了,患者反馈不用吃曲马多止痛了,患者反馈能骑摩托搭客了,患者反馈能嘉陵江游泳了,患者千恩万谢称神医了。以为在治病,不知在杀人。十年前有多自得,多自满,十年后就有多悔恨,多心痛。所以才立志让更多人明白正确的医理,心有敬畏,减少杀人。
返回列表